[中] 共享的知識,才是未來的知識——與楊春江談「舞蹈藝術教育/創作研究整理資助計劃」
《最後一夜》梅卓燕排練照/攝:Worldwide Dancer Project(照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文:李海燕
全球旅遊業停頓後出現的藍天和魚群,使我們確切地知道地球病得有多重;去年初突然被中止的舞蹈課,使我們看清楚香港舞蹈老師身處的位置。構成舞蹈生態的基本層、未必做創作但是一直在學院外教舞的老師,其收入在2020年縱然受到非常大的衝擊,卻不符合領取政府向藝術從業人員發放的「抗疫基金」的條件。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現有的制度似乎未能照顧這個人數眾多的舞蹈族群。
這現象一方面凸顯了藝發局資助方針的一個缺口—— 「藝術發展」過份偏重於藝術「作品」發展;另一方面涉及舞蹈老師的「可見性」:大部分中、小學舞蹈課程屬教育局資源範圍的外判工作,藝發局不一定掌握有關資料;假如這些老師們沒有在藝術範疇代表推選活動中登記成為選民的話,他們在藝發局版圖上的可見度非常低。從以上兩個因素足以窺見,香港政府在政策上沒有把舞蹈教育納入藝術整體發展中。
藝發局民選委員(舞蹈)楊春江認為需要有方案針對這現象。雖然收到很多擴大抗疫基金支援範圍的要求,但是他希望把眼光放得更遠:「與其著眼短期的支援金,對生計起不了根本性的幫助,不如思考如何趁這次機會確立舞蹈教師在藝發局資料庫的位置,明確化他們的人口、在舞蹈界的角色,等等,成為將來的計劃的參考。」
如是者他生起了「呈現消失的課堂」的想法:何不把不能教課的日子,轉變成檢視舞蹈教育材料的時機,為他日教室重開,做教得更好的準備。他希望藉着推出一個新的資助計劃,支持老師把教材整理成系統化以及更有前瞻性。經過與舞蹈界別的顧問多番商議(或爭議),最後成功在今年6月30日截止申請的計劃資助框架之下,增設「舞蹈藝術教育/創作研究整理資助」的項目。
「我本身也是老師,所以知道在香港教舞蹈,同一套教材用了很長時間也無須更新。不論是校際舞蹈節或者學校課外活動的指標,都十年如一日。老師很容易因為沒有動機去求變而因循。可是,不合時宜的教材,對學生沒有吸引力。」楊春江說。不變的指標,側寫了社會對舞蹈教育的價值觀。「另一方面,有些老師教了數十年,經驗豐富,只因為沒有整存教材,外界對他們的貢獻毫無頭緒,這是非常可惜的,舞蹈界亦因此失去了累積知識的機會。」楊認為疫症期間的線上教學,是因應時代的嘗試,同樣需要紀錄。「整理資助的面向,是香港舞蹈文化整體——而不是一個人的作品——的成長。
「主導計劃的意義是:它是個訊息。後來有人提出,『消失的創作』同樣為數不少, 所以加入了創作研究的整理資助。在起步的此刻,資源來自調動之前一年的盈餘,而不是新增的撥款,所以非常有限。如果業界反應正面,我將會有更強的理據去爭取更多。在商議的過程中,有意見認為『整理資助』既然依附在計劃資助的框架之中,那麼直接申請計劃資助不更好嗎?後者最高資助額可達五十萬元,比整理資助的十萬元高得多。可是,綜觀審批歷史,曾經有幾多整存類申請獲得支持?」楊春江說。的確,我曾經整理過十年內戲劇和舞蹈界別整存類計劃在所有獲批申請中的百分比,向藝發局反映。比例低得驚人(也許並不那麼驚人,是意料中事),局方的回應同樣在意料之中。
整理資助要求獲資助者在線上平台發表整理後的教材(或研究)。「Copyleft」(著佐權)倡議的價值得到廣泛支持,正正因為愈來愈多人意識到知識不是特定社會階層的權利,不是奇貨可居的商品,更加不是和不應該是權力的工具。可是,功利的香港社會,似乎沒有制度(和意願)去保障願意分享「獨門秘方」的老師,免得因為不再獨門而生計受影響。楊認為「老師永遠留兩手」的教學文化正正是我們必須改變的思維。「舉個例說,不能切合時代需要的傳統舞蹈教學法,不但不能傳承傳統,反而會毀掉它。整理過去十多年沒有改動過的教材,不是為了在未來十年繼續使用,而是透過公開它,收集同業的意見,使自己可以提昇,move on。經得起挑戰的才會有進步,同業的回應甚至批評其實是設計新教材的動力。老師可以組成小組,提出一種教學法,成為他們的品牌,將來系統化地向更多學校、團體,和家長介紹。」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兩位學者Charlotte Hess 和Elinor Ostrom提出的「commons」(共享)概念,直指「commons」一字的歷史意涵,即「共用的放牧地」(shared grazing land)。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人們對知識的態度:與地球其他複雜而環環相扣的生態資源一樣,知識是人類共享以及必須共同珍惜的。共享知識在舞蹈界早有實踐,例如接觸即興技巧便是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從業人員一起琢磨,然後在各自的課堂中教授,漸漸發展成應用程度很高的身體開發知識。楊春江說:「有些街舞、鋼管舞老師已經開始共享教材。『想當然』的教學心態,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便會被時代淘汰。藝發局的功能是把分散的業界成績綜合起來,使之被看見,最重要的是被政府看見。至於計劃會否引發舞蹈教學的長遠改變,將會在於業界。如果業界願意積極地回應,即使明知競爭激烈也照樣遞交申請,我們就會有足夠的數據提升能見度,向局方和政府要求更多。」
有關「舞蹈藝術教育/創作研究整理資助計劃」,詳見香港藝術發展局網頁:https://www.hkadc.org.hk/grants-and-scholarship/grants/project-grant
參考書目:Charlotte Hess, Elinor Ostrom,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as a Common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7)。
==
李海燕
寫字人、編書人、創作又製作的人
Bình lu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