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花樣年華》瀰漫孤寂悲情

文:鄧蘭


本屆香港藝術節上海芭蕾舞團(上芭)之節目《花樣年華》跟王家衛的電影同名,吸引了筆者入場。看了3月22日的首演閉幕場,感其故事、人物基本由電影出發。只是電影背景是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舞劇則以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並藉這時代重現老上海的景象與情懷。繁華、懷舊、旗袍、老歌和中西共融,跟錯過的愛情是本舞碼的焦點,甚至是宣傳重點。看畢約兩小時節目,反覺伯特蘭‧德阿特的編舞和上芭的製作最成功是營造出一片孤寂悲情的氣氛,同時也可能是其不足處。


人設李先生與王太太各自有另一半,又分別租住在石庫門區同一座,是左右房的住客。二人的另一半卻因而出軌,面對這失落處境,二人由忐忑不安,同病相憐,壓抑內心情感到最後也出軌。本來真心,但戰火把二人冲散,和平後在舊地卻是擦身而過,未能重逢。要在芭蕾舞劇中營造電影含蓄的調子和細膩的手法殊不簡單。電影中的鏡頭、攝影、燈光、剪接以至服裝和佈景不可能全搬到舞台上,而這方面《花樣年華》就靠著細緻的編舞,透過兩位舞者吳虎生和戚冰雪把男女主的孤寂、壓抑和悲情展現到觀眾眼前。

《花樣年華》(照片由 香港藝術節 提供


《花樣年華》(照片由 香港藝術節 提供


幕一場二石庫門屋內,通到兩對夫婦的舞段,表現了李太的主動活躍、李先生卻愛寧靜;王太温柔嫻靜,老公經常出差。其中李先生和王太太的一折(編按:段落)二人舞各自在舞台上表現二人的孤單,偶然碰上只有兩句。場三弄堂口中,二人不期而遇。男女主的二人舞先各自表露了候等、苦守的寂寞,和要把內心的不安釋放、到二人近身相遇的一段雙人舞,把兩人的距離略為拉近。場四百樂門舞廳內,王先生與李太太公然熱烈起舞,另一半黯然在角落失神,編舞安排二人在熱哄哄的環境單獨而過,二人相遇卻沒有正式起舞,一種悲情命運隨著真相而變得更無奈無助。場五弄堂前,二人在常經過的地方,又再相遇,經過上場,以為男女主會有熱烈的雙人舞,但女主依然沒有採取主動的動作,雖然男女生不再多是各有各表現孤寂情緒,男方也有一些大動作如把女方舉起,二人依然有保留。上半場整體調子還是緩而傷感。


幕二場一透過二人與幻想中的對方起舞,編排亦很含蓄,李先生與王太太只會跟幻想中的對方有較親近的埋身舞,男女主依然沒有較快或激烈的舞折。男女主的激烈快速舞折要到場三小旅館才出現,這一場也是筆者最喜歡的。儘管女主初時還不敢去愛,最終都把情感釋放,男女主的雙人舞在腿部動作上,多了不少大張大揚甚至地上動作,發揮舞者肢體的寬度和內在能量。至此,看到編劇和編舞把焦點集中在男女主的一段悲情遭遇,想愛不敢愛,到愛又受命運作弄,最終不能抱擁幸福。從分場、發展和舞蹈的編排都營造一種錯落孤寂感,這方面很成功。

《花樣年華》(照片由 香港藝術節 提供


不過作為舞劇,整體調子太緩慢,男女主缺少激烈和愉悅的舞折,如幻想場口,可不跟現實情緒走,舞篇不需太感性。另男二女二也可加一段火辣舞折,來增強觀感。除了雙人舞,劇中的群舞本也熱鬧;石庫門前各式各樣人物穿插往來,和百樂門內的兩場群舞都有調劑作用。不過前者只像開場式的背景編排,後者也未夠璀璨,反而玩世不恭的阿林這個人物設計頗突出,往往在群舞中出現,而他快速和帶諧趣感的動作都有緩和作用。今日看穿旗袍西裝跳芭蕾不是問題,反而調子局限了舞者的動作更需考慮調整,而劇中所採的音樂亦太雜甚至有點古怪,影響了觀賞層次。但畢竟這是2006的作品,能塑造出如電影般情調也是相當成功出色。


《花樣年華》

上海芭蕾舞團

編舞:伯特蘭.德阿特

 

評論場次:2024年3月22日 20:00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

鄧蘭

 

專業舞評人及專欄作者。


Related Posts

See All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