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蓮池古舞 —— 淺賞祗園舞誦

Updated: Jun 2

文:Gabriel Lee


在江戶時代的京都,城內東山的祇園神社屢有神奇靈驗之事,吸引各地信眾參拜朝聖,香火鼎盛。一些町人便在神社附近搭建茶座,以茶水小食接待香客,更有茶女表演歌舞娛樂觀眾。時移世易,曾經簡拙的茶屋變為高雅的料亭;樸實的茶膳化為精美筵席;而跳著舞踊的茶女也變成妝容整潔,雍容優雅的妓者,精通歌舞吟詠之道,又嫻熟和笛、三味線等樂器,此便是「藝妓」(げいぎ; Geisha)的緣起。


《日本傳統藝能——長唄與藝妓》 /  照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日本傳統藝能——長唄與藝妓》 / 照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長唄與藝妓》是第53屆香港藝術節其中一個重點節目,邀請來自日本京都五花街的樂師和藝妓來港獻藝,展現江戶時代風靡市庶的歌謠舞踊。表演分別在香港大會堂和志蓮淨苑的南蓮園池香海軒舉行。南蓮園池以仿效唐代建築風格,軒榭雅致,園林幽靜。於此諦聽長唄,觀賞舞踊,觀眾彷若置身於古時仿唐時期的日本,無疑是絕佳的表演場地。


是次表演共唱奏八闋長唄。長唄,乃日本近代和樂的一種,源出歌舞伎、義太夫節等舞台藝術,本是吟唱於劇場中的歌謠,用於烘染、推進劇情。後來單獨表演,成為獨立歌藝,常伴以三味線、小鼓等樂器演唱。表演長唄的藝妓有兩種,一人歌唱並彈奏三味線,稱為「地方」。另一人則翩翩起舞,稱為「立方」。「地方」端坐在地,緩舒歌喉,歌音哀怨纏綿;同時手持撥子,彈撥線弦,指按琴柱,手法迅速利落,琴音清脆如雨珠灑地,疾徐交錯。「立方」則手執扇子,緊隨「地方」的節奏起舞,雖然身穿華麗而厚重的和服,身段卻依然輕盈婉孌。


與長唄一樣,藝妓的舞踊深受傳統戲劇影響。日本舞踊有五大傳統流派,各派創始人多半出身劇場,如藤間流的開山祖師藤間勘兵衛曾受過「狂言」、「淨琉璃」的訓練;「西川流」的初代宗師西川仙藏則精熟能劇和歌舞伎。傳統劇場與舞蹈的關係之深,可見一斑。五花街藝妓的舞踊訓練與五大舞流各有不同連繫:如「上七軒」與「花柳流」;「祇園甲部」與「井上流」;「祇園東」與「藤間流」等。因此,觀者不難發現,藝妓的舞姿動作或與歌舞伎表演有很多相似之處。


中場之時,妓者向觀眾介紹藝妓世界的繁複細節,如髮式的分別:尚為訓練生(稱為舞妓)的妓者梳「桃割髻」,而完成訓練的藝妓則梳「島田髻」。此外,妓者又介紹日本傳統的酒戲:金毘羅船船(金毘羅船々),一種要求反應和節奏感的遊戲。最後一節乃純樂器演奏,四位藝妓各手執三味線,按柱撥弦,時而疾急,時而緩慢,表演在一種秋雨蕭瑟的氛圍中結束。



《日本傳統藝能——長唄與藝妓》 /  照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日本傳統藝能——長唄與藝妓》 / 照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憑倚竹窗茫然看著流水的藝妓的姿態使我喜……凡是無常無告無望的,使人無端嗟歎此世只是一夢的,這樣的一切東西,於我都是可親,於我都是可懷。」日本近代文學巨擘永井荷風於《江戶藝術論》序言如是說,畢生鍾愛江戶時代的他,描繪了該時代獨特的審美意識——一種虛幻的浮華感。深受佛教影響的日本人無疑也分享了東亞哲學的一大思想母題:人間如夢。但在江戶脈絡中的「浮世」,並不是以厭世枯槁的態度遁世,而是一種,既知浮生若夢,更要縱情其中的享樂感。這種消極與享樂融合為一的審美體現於江戶各種文藝作品:浮世繪、歌舞伎、滑稽本等。藝妓的表演亦如是,巧囀的歌聲、清瑟的琴音,無不提醒人們世間的虛幻易逝。但不正因為容易逝去,現世才如此迷人嗎?


《日本傳統藝能——長唄與藝妓》

第53屆香港藝術節

演出:富菊茶屋

評論場次:2025年3月7日 19:00 南蓮園池香海軒

==========

Gabriel Lee

文化、當代藝術評論人,熱愛身體訓練。文章散見《電笠》、《島聚》、《ARTnews》中文版。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