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踏入舞祭之域:與 Kornkarn Rungsawang 對談
文:Gabriel Lee
自由舞 2024:Kornkarn Rungsawang《舞求必應》(照片由西九文化區網頁提供)
「現在我可能說得很輕鬆自在,但在當時,我感到徬徨無助,對未來充滿躊躇不安。我在佛前誠心懇禱,祈望祂指點迷津,啟示前路。如果願望成真,我願在佛前獻舞還願。不久後,一位朋友聯絡我,問我是否想編創一個線上表演嗎?就這樣,一個新作品的構思萌生了。」《舞求必應》(Mali Bucha: Dance Offering)即將在西九自由空間演出。在手機螢幕前,泰國舞者暨編舞家Gade正娓娓道來此獨舞作品的緣起。一個摯誠的祈願,醞釀為一場關於祈願的表演。
Gade,全名Kornkarn Rungsawang(กรกาญจน์ รุ่งสว่าง),生於泰國,自幼接觸民俗舞,大學時期則主修古典舞蹈。2007年,她加入Pichet Klunchun Dance Company,成為全職當代舞者。近年,她專注於編舞創作。一如Pichet,傳統與當代、科技與身體之間的無窮張力,始終是她創作的焦點。因此,在每次表演當中,舞者的身體和動作都彷彿幻化為古今對話、碰撞、交融的舞台。《舞求必應》是她最新的獨舞作品。主題圍繞祭祀,取材自酬神舞儀(รำแก้บน),並運用虛擬實境科技,構建一座數碼神域。觀眾將在舞者的引領下,步入數碼神域,向神明許願並奉獻供物,宛如一場同時發生於數碼與現實世界的祭儀。
自由舞 2024:Kornkarn Rungsawang《舞求必應》(照片由西九文化區網頁提供)
為何選擇以酬神舞為題材?這首先與其成長背景有關:她生於舞蹈之家,家族擁有舞團,專門跳梨伽舞(ลิเก),這是一種流行於泰國中、南部的民俗舞劇,常在廟會慶典中演出,深受大眾歡迎。她回憶道:「七歲的時候,祖母帶我去舞團參加慶典,這是我最早的舞蹈記憶之一。」然而,僅有童年回憶還不足以建構《舞求必應》,如前所述,這部作品亦與她的困境有關: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世界陷入封城陰霾,Gade的生活和舞蹈訓練亦大受影響。她對舞者生涯的去留感到迷惘與無助,只得求助於信仰。在冥冥之中,效驗發生:在新加坡友人的協助下,她在線上舉行串流舞祭,邀請網友許下願望,並以舞蹈傳達給神明。
表演中的科技運用無疑呼應了當時疫下生活。防疫措施使人們只能藉視像通訊程式維持聯絡,生活交流中的肉身性(corporeality)幾乎消失殆盡。那麼,相同情況若發生在信仰當中又會如何呢?她思索道:「如果我創造一座數碼神域,讓觀眾供奉數碼的花、燭、動物,人們會相信這樣的奉獻能連結神明,帶來效驗嗎?」人們向神明乞求指引或眷佑,所付出的代價是獻上各種供物,以取悅諸神,而祭典正是圍繞這種交換活動而建立的繁複儀式。在《舞求必應》上,我們的供物除了Gade的舞蹈外,還有「動物」:猴、雞、蛙、蟬、鶴和斑馬。每種動物各代表了一種美好寓意,這種象徵關係常見於不同信仰之中。
自由舞 2024:Kornkarn Rungsawang《舞求必應》(照片由西九文化區網頁提供)
在交談中,Gade常常提及Pichet Klunchun之名,後者對傳統的批判精神深刻影響了她的創作取向。她一直思考傳統觀念和習俗如何具體形諸於身體和動作之中,舞者又如何可以擺脫,甚至轉化這些束縛。所以她的表演充滿智性風格,彷彿是在運動中反思,這在香港觀眾熟悉的《五十九如一》(No. 60)中展露無遺。然而,在《舞求必應》中,她希望大家暫時放下批判目光,讓身心完全沉浸其中。「因為這是一場為每個人獻上的舞蹈!」(Because this is a dance offering for everyone!) 她微笑道。因此,讓我們凝神靜思,將身心安頓於劇場之中,由Gade引領我們踏入舞祭的神聖時空,心懷願望,舞求必應。
==========
Gabriel Lee
文化、當代藝術評論人,熱愛身體訓練。文章散見《電笠》、《島聚》、《ARTnews》中文版。
Bình lu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