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30周年前瞻:秉承交流 成為舞蹈樞紐
文:陳志芬
2024年是香港表演藝術重要的時刻: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會在上半年敲定重點演藝項目計劃的具體安排;十月將舉辦首屆「香港演藝博覽」,展示全球頂尖作品。適逢建構香港成為文化藝術樞紐時,也是香港舞蹈聯盟(舞盟)成立30周年的里程碑。《舞蹈手札》藉此訪問舞盟主席林偉源(Allen)及行政總監龍世儀(Shirley),了解舞盟今後的方向。
對談由Allen回顧過往舉辦的活動開始,他提及的Dance Wide HKNY是為期六個月的文化交流平台。踏入計劃第四年的製作《情尋家》(2005)是四位香港編舞與另外四位有亞裔血統的美國藝術家透過兩地交流、尋找突破的作品。該活動的目標正好響應舞盟一直作為橋樑的初衷,且前瞻如何從現有板塊進一步促進本地舞蹈工作者對外交流、反思文化身份和接駁國際舞台。
文化切磋 尋找身份獨特之處
1. 香港舞蹈年獎首次聘任兩位國際嘉賓評審
香港舞蹈年獎2023匯演暨頒獎禮(照片由香港舞蹈聯盟提供)
雖然新冠疫情期間舞蹈年奬有邀請海外評審,但Allen指她們只負責「傑出網上製作」類別。2024年將首次邀請國際嘉賓評審「傑出編舞」:其中有屢獲殊榮的歐洲評論家,回應舞盟一路以來經營《舞蹈手札》的理念;另一位是來自世界舞蹈聯盟(WDA)的台灣藝術家,既是資深編舞,亦是舞蹈教育工作者。舞盟銳意通過海外專業評審的眼光,擴闊本地舞蹈創作者的國際視野。
2. 善用世界舞蹈聯盟亞太分會(WDA-AP)平台帶出協同作用
「香港舞蹈擺盤大賽」——研究發布卡牌遊戲/攝:李海燕 (照片由李海燕提供)
WDA主辦的「國際年輕編舞家計劃」今年入選名單有八位,當中香港代表馬師雅會於暑假到台灣高雄與當地舞者合作,將其小品發展成規模較大的群舞作品。舞盟作為WDA的香港代表組織,Allen認為此交流是雙向的:除了向聯盟其他成員推廣本地舞蹈作品外,更重要的是香港的代表能夠透過這經驗替作品灌注新能量,並帶回香港跟觀眾分享。
Shirley補充WDA的網絡如何擴闊對外尤其亞太地區展示香港年輕編舞的機會,同時因應WDA其他國家/地區的各類型活動互相學習、推進文化交流。她以孟加拉舉辦的「海洋舞蹈節」(Ocean Dance Festival)為例,該計劃聚集多個地區剛畢業的年輕編舞,以小組形式共同創作作品。香港代表除了將現有作品帶到舞蹈節的舞台外,透過研討會與分享亦可加深對孟加拉甚及印度文化的認識。
3. 重塑「舞蹈新鮮人」為交流平台
Shirley先提到大部分香港藝術團體都正面臨資源扣減的問題,舞盟亦需要改變「新鮮人」的運作模式。葵青劇院黑盒劇場的作品並非終點,日後更加需要考量作品整體的延伸發展:例如利用其他平台作前期準備,及發展一系列後續的演出或活動。因此「新鮮人」不單以製作為目標,反過來成為交流平台。Allen也提出擴闊「新鮮人」外地觀眾群的可能性:作品不可停留於訓練期間所吸收的理論或技巧,編舞需要對其舞蹈形式有足夠的了解之餘,創作時必須向內尋找、思考「我是誰?」這個議題,從而喚醒身份的獨特性。
這些平台讓舞者有機會觀察舞蹈甚或身體如何體現其他文化,從而開放對身體的想像,重新思考文化與舞蹈的關係,最終回到自身,探索香港舞者文化身體的獨特之處。
作為橋樑 邁向跨學科交流
2023年《舞蹈手札》四期封面照片(照片由香港舞蹈聯盟提供)
1. 革新《舞蹈手札》定位 擴闊讀者群
雖然《舞蹈手札》(《手札》)的改革仍在提案階段,但兩位都同意《手札》不單止在業界推廣舞蹈,更應把舞蹈推向非舞蹈界別的範疇,配合舞盟的願景。因此在設計和內容上會為舞蹈引入更多的觀點和層次,增加讀者群。
Allen期望《手札》與其他機構有合作機會,產生更多碰撞,打破界限,豐富舞蹈界。他解釋除了穩固現有的學術性文章及有關製作的討論外,需要以不同角色參與/觀賞舞蹈的角度,訴說關於舞蹈背後的故事。Shirley認為《手札》必須與生活息息相關,甚至可與商界、大眾娛樂聯繫,塑造生活藝術雜誌的定位。她舉例高檔品牌如Van Cleef有為舞蹈演出提供服飾,而舞蹈也可以與大師名畫有關聯。《手札》因此可以跟視覺藝術、舞蹈服裝、運動、健康產品合作,擴闊舞蹈的傳統框架。提案中的《手札》會有近百頁的篇幅,為觀眾帶來舞台上、下全面的體驗。Allen亦推進為《手札》編寫手機應用程式的可能性,期盼為大眾讀者帶來互動的交流。
2. 永續與科技
二人提到舞蹈與環境是舞盟熱切討論的題目,帶領業界推廣永續製作,改變創作團隊甚至觀眾的思維模式刻不容緩。發展得如火如荼的藝術與科技,正好讓業界發揮創意,以科技融入生活,有意識地在製作上作出永續的選擇。
舞盟作為Dance Hub
Dance Hub 2023 工作坊一(照片由香港舞蹈聯盟提供)
Dance Hub系列這兩年的活動都緊貼業界所需,談論到將來的方向時,Shirley指 Dance Hub只是術語,當中的內容沒有局限性。Allen同意Dance Hub取決於時間及環境,重點是如何與時並進服務業界。他指疫情之後大家習慣了各自工作,但舞蹈畢竟是社群的藝術,需要與社區有聯繫,因此舞盟的角色將會加強業界間的聯繫和分享。再者,東九文化中心及西九演藝綜合劇場將陸續開幕,舞盟熱衷組織不同陣容,令業界再一次熱鬧起來。
另鑒於近年有不少香港舞蹈工作者到海外發展,二人皆說舞盟積極與身在海外參與藝術節的本地舞蹈工作者聯繫,有組織性地動員網絡,為本地舞蹈工作者帶來更有力量的支援。
總結而言,舞盟作為Dance Hub所提供的交流機會期待舞蹈工作者由重演中琢磨其工具,亦反思在其他地區芸芸作品中如何體現其文化獨特性,才能帶作品走更遠的路。
==========
陳志芬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專業,後赴英國修讀舞蹈研究碩士學位。所撰寫的文章發表在眾多平台,包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舞蹈手札》、香港文學評論學會、藝頻、舞訊、立場新聞及獨立媒體等。曾於香港舞蹈總會擔任項目經理,管理教育、培訓和外展項目。2019年於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盧偉力博士策展的講座系列「舞蹈三十年」負責研究和項目統籌之工作,擔當了關鍵角色。陳氏同為舞踏愛好者,專注於舞踏的哲學和療癒效果的研究;於2021年擔任《窿人。異》監製。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