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 印象派與意識流的交感——評城市當代舞蹈團《思纏想後》

香港新銳編舞家黃狄文為城市當代舞蹈團量身打造的新作《思纏想後》於2014年4月11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首演。2015年7月27日,作品應邀參加北京舞蹈雙周並在解放軍歌劇院成功展演。舞作靈感來自於他一位戲劇朋友所寫的劇本,劇本講述一個人前手臂的微觀世界。手的前臂就是一個地球,囊括了七大洲,那裡有花草樹木、高樓大廈,還有人在工作和生活,好一派神奇美妙的「手臂世界」。在此奇思妙想的啟發下,他有了全新的意象——一次關於「人腦微觀世界的探索之旅」就此揚帆起航。他風趣地說:「也許是小時候科幻動畫片看多了的緣故,我想在舞台上營造一種超現實的感覺、一種印象派繪畫的意境,讓觀眾進入奇幻的世界,它似近還遠,是與我們身體的一次親密接觸和抽象反思。」

城市當代舞蹈團《思纏想後》 編舞:黃狄文 攝影:張志偉

現代舞跳的就是觀念,印象派理念是新作一大亮點。這種理念源自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印象派繪畫。它擺脫了講述故事的傳統繪畫程式的約束,深受現代光學科技的啟發,主張一切色彩皆產生於光。由於光瞬息萬變、千變萬化,只有捕捉瞬息間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奧妙。因此,印象派重在把握光色變化中表現對象的整體感、氣氛和畫面的總體效果,捕捉種種生動的印像,留下瞬間的永恆圖像。藝術是相通的,編舞家把自己對周遭世界的印象和想法呈現於舞台,觀眾依據自己的感受去解讀而產生了豐富多樣、變幻莫測的影像,這種解讀的多樣性和自由性正是現代舞的吸引人之處。「思纏」是編導所做的創作,而「想後」是觀眾觀後的世界,如同印象派繪畫放在博物館內,觀眾因個體生活經驗和人生閱歷的差異,個人的感受和對作品背後內涵的理解是

不一樣的,而這種不一樣正是編導的追求。編導一度創作的「意象」、舞者再度演繹的「成象」和觀眾觀後的「印象」,三象合一共同構成一個三維立體式的舞蹈藝術作品。

* 城市當代舞蹈團《思纏想後》

編舞:黃狄文

攝影:張志偉

編舞者把影像的表現對象聚焦於人體內部的腦海世界,詮釋他對這一微觀世界的印象和認知。身體是舞者傳情達意的媒介,體內的器官、細胞、血管和

神經之間各種複雜的關係和可能性的確值得探討。人的情感感知和各種意識狀態,都是大腦神經系統協調統攝的結果。人體大腦的微觀世界,各個器官的不同功能,箇中關係縱橫交錯,就像生活在城市擁擠的空間裡,周遭擦肩而過的你我,人與人之間的微妙互動難解難分。以其說這是編導對人體內部微觀世界的探尋與表現,不如說是對當下社會急躁忙碌的現狀以及身在其中的不自由的關注和反思。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無疑是最高的智慧。當下多數編舞家都在回歸身體、回歸舞蹈本體、認識潛意識的本我及探討純肢體語彙。與眾不同的是,黃狄文以其獨特的視角探秘人體的內部構造,通過認識大腦的所思所想,來認識周遭社會和世界的基本態勢。他以簡潔的方式表達深邃的思想,表達他對這個社會和時代的看法,表達他對生命的讚嘆和對人類生存狀態的反思。

舞台上精心設置了一個L型的雙層後幕,將舞台圍成一個四方形的封閉空間。後壁與前壁之間形成一整面狹長的縫隙,兩壁下方布置了一道修長的矮空間,近似體內大血管通道。舞者透過這一抽象的時空隧道被捲入神秘的舞台空間,洋溢著一股濃郁的後現代藝術氣氛。作品一開始令人瞬間眼前一亮,台中心出現一個帶著紅色面具頭盔幾乎全裸的人體平躺在地面,身上被千絲萬縷的紅繩纏繞著,像是盤根錯節的血管,更像是揮之不去的煩惱絲。舞者宛如電擊一般身體不停地抽搐抖動,樂聲陣陣、燈光漸暗,奇幻的氣氛給人無限遐想。我們仿佛走進一個具有象徵意味的劇場,想像自己已進入人體的大腦。紅衣、紅繩、紅面具和紅色燈光,讓人迅速聯想到血液之紅,紅與黑的鮮明對比更增強了視覺的衝擊力。每位舞者像是有著不同功能的細胞,每個細胞都從台幕下方的「大血管通道」鑽進這個奧妙的人體空間。紅繩宛如血管一般將它們串聯起來,許多細胞連接在一起如同大腦裡每個部件都在不停地運作。在這裡,可能是細胞之間優勝劣汰的抗衡,或是糾纏不清的思緒,或是一閃而過的靈感,無論如何觀眾可以自由地想像,建構屬於自己的幻象世界。

「Second Thoughts」作品英文名,意為反覆琢磨、再三聯想與思前想後。編導在「纏」字上做足了文章,「纏」恰好呈現了人體內部各種錯綜複雜的連接關係,譬如血管、細胞、器官、神經以及身體的流動等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在語彙上,他選取拉手象徵「纏」字的表現形式,通過雙人、三人乃至群體連續反復的拉手表現舞者之間的復雜關系;當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拉起手的時候,體驗著獨立細胞的人們怎樣才能在同一個空間裡與他者和諧並存的景象。在道具上,他巧妙地運用紅繩作為「纏」字的表現形式,講述關係這一概念必不可少的意象;用繩子去建立舞者與身體的關係,將繩子玩活、玩透:單、雙、三乃至多人纏繞而舞,時而用繩索綁住自己的腳、繞住自己的身體,時而用繩索牽住同伴、綑綁群體,令一種倍受束縛、大不自在的感覺滲入心扉。作品當下感極強,編導將對社會的觀察聚焦於人與人之間撲朔迷離的牽涉關係,並以抽象的肢體語言深入表象之下的本我。六十分鐘的作品一氣呵成,讓觀眾完全專注凝固於舞台下,微觀思潮跌宕起伏,視聽衝擊逐浪襲來。

城市當代舞蹈團《思纏想後》 編舞:黃狄文 攝影:張志偉

城市當代舞蹈團《思纏想後》

編舞:黃狄文

攝影:張志偉

舞作與印象派理念並行交輝的另一個理念是意識流,這是新作另一大亮點。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一詞由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先驅詹姆斯 (William James) 首創,用來表示意識的流動特性,即靈感、直覺、想像等思維流動過程的不間斷性、超時間性和超空間性。意識流的概念強調潛意識應成為藝術的表現對象,以人的內心世界、甚至潛意識領域的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打破傳統的時空觀念,按照「心理時間」結構作品。受此啟發,舞作的結構以意識流的創作手法進行佈局,圍繞著心理意識活動來結構作品。黃說:「我喜歡看一些意識流的電影,作品結構中有一條線從這個點到哪個點再繼續延伸,利用這條線不斷拆開,不停地本末倒置,形成片段式的畫面,感覺好像很亂,實際上有其內在邏輯。這種手法我很感興趣也很冒險,它會打破觀眾一般的思維方式,他們喜歡或者不喜歡對比會很大。」當然對於舞蹈創作而言,觀眾所期待的更多是作品的想法和創意。

編導以能量的觀點表達他對身體的認識,最大限度地開發舞者的能量,使其能量密集累積,也使觀眾專注凝聚於其中,形成一種後現代的「能量場」。同時,他以能量為核心去組織作品結構,呈現意識流概念。一方面,當除去道具、佈景、文學等一切舞蹈以外的各種元素,僅關注於舞者本體的肢體語彙,我們會發現舞者本身有著巨大的能量,舞者的身體已是一種飽滿的表達,純粹運用身體的表達完全可以帶出舞蹈本體豐富的表現方式,足以讓觀眾產生深層次的共鳴。另一方面,舞作將動靜結合、對比反差的創作手法貫穿全劇,一靜多動、一動多靜,或多動多靜,動靜對比,各舞段情感衝擊力和能量對比反差較大,整條能量線跌宕起伏、大起大落;音樂也是如此,或安靜或震動,情感波動對比強烈,或平靜得歸為一點,或動起來讓全世界為之崩潰,變化多端過癮至極。這是有關能量場的雙層內蘊。

作品舞段連接常常是前一個畫面留下兩名舞者作為下一個畫面的開始,而且始終有人靜靜地站在那裡思考。當個體存在於空間時,一定有其存在的意義,未必需要做很多動作,但他已經成為組成這個空間的一份子,個體與群體的對比關係已存在。多數舞者會選擇在舞台上跳舞,也有少數人他不是不跳舞,而是在活動中思考。這好比水墨畫中的留白,留白之處與畫面內容互相輝映。舞者安靜地矗立在舞台上,為觀眾留下思考的空間,同時又是從另一個角度來俯看舞台這個畫面,使得畫面充滿了多角度的立體感以及聚焦點的擴散感與延伸感。特別是當前面的畫面很濃的時候,從後面生發出一股淡淡的味道,非常走心無以言說,好像前面是主體,其實後面才是主體,這種有意思的轉換大大滿足了觀眾的審美需求。

深深感覺到黃狄文的作品有一種越來越簡約、純粹和寧靜的感覺,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和心理的成熟,生活點滴的積累影響著其作品的審美取向。從簡到繁,再從繁至簡,他的內心越來越安靜穩重,越來越返璞歸真。近幾年他的創作峰迴路轉,一改《男人炒飯》、《歡樂今宵》、《忽然四季》、《下一秒》、《崩城故事》等舞蹈作品輕鬆活潑、幽默惹笑、起伏強烈和充滿戲劇性的風格,不再運用各種舞台機關或媒體技術來配合肢體的表達,而是拋開所有複雜的元素,回到舞蹈本身,轉入對純肢體語彙的探討。有點美中不足的是簡化了的北京版本有些裝置和佈景都未能到位,沒能完全呈現原作的面貌。新作在香港首演時,因為是在一個小劇場裡,劇場環境氣氛恰如其分,舞者之間的空間比較緊湊,所以營造的幻境和演出效果都更為契合。

現代舞在香港的發展雖然短短三十六年,但已成就了三代編舞者。黃狄文作為香港第三代新銳編導,相對於使命感極強、關注整個香港文化的第一代編舞者,以及成熟探尋現代舞世界和個人觀點的第二代編舞者,他更關注微觀世界的個體,從個體出發探索新視角和新領域,繼續發掘現代舞之根。斯文開朗、平易近人、勤奮精進,渾身充滿了正能量的黃狄文,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與各類合作者、舞者和學生愉快合作。他精雕細琢的求新精神,也讓他的作品顯得底氣十足。創作對於他來說是一個不斷尋找、探索的過程,無論是在題材素材、肢體語彙與思想內容上,還是在表現形式上,他都嘗試著去尋找一個新的方向,用舞蹈來發現一些新的領域。黃狄文坦言:「我覺得自己永遠是一個旅人,我的求知慾非常強烈,常常希望接觸新事物,尋找新鮮的感觸。」作為一位藝術家,他有勇氣去嘗試新路向創造新風格,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這一點是值得佩服的。新作也許有人很喜歡,有人看不明白,也不能說它就是一個很成功很完美的作品。但是,他在大膽地探索新的方向,就好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最可貴的是他提供了一種新視角和新理念。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