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 雞蛋與雞 — 評「妙思舞動」「動藝」「多空間」社區舞蹈舞台版

​社區藝術的目的是引起普羅大眾對藝術的興趣,內容不會高深,演出質素參差但本文討論的3個演出卻別具特色。

1 & 2. 由「動藝」製作的《愛麗絲夢遊香港地》總結演出,編舞馮誠健,演出舞者包括聶曉晴、胡詠恩、邱加希、李振宇、程偉彬、楊尚霖及舞蹈演出工作坊學員。攝影:Jasmine Forest

「動藝」本年度的社區文化大使演出《愛麗絲夢遊香港地》,顧名思義是把著名童話的背景換成香港,主角同樣經歷一段光怪陸離的旅程。演出的布景是一本巨形立體書,「掀」一次「書頁」,就是換一次景,當中劏房跟地鐵車廂兩場最抵死過癮,書頁拆開就是圍版,可以是門也可以是間房的木板。置身蝸居、天天逼地鐵上班的小市民想也心同感受吧? 舞者的服裝造型忠於原著之餘,也加入地方色彩,例如紅心皇后變成紅中;撲克牌士兵變成麻雀兵。演出首尾的舞會場面,包含了不同的舞蹈類型,整體來說豐富有趣。街頭版跟舞台版最大的分別就是奇幻的燈光設計,文本是奇幻文學,氣氛營造好重要,這也是街頭版的不足,舞台版增添了夢幻的感覺,也算是為演出劃上完美的句號。

同是社區大化大使演出,「妙思舞動及司徒永華」製作的《黃昏時那條海平線》整個計劃甚具野心。工作坊、巡演還是演奏廳內的總結演出都只是過程,因為最後要剪輯成一部電影,放映會才是此計劃的終點。街頭版的演出內容圍繞「大眾如何使用公共空間」的爭辯,主軸是熱愛街舞的年輕人尋夢的過程,然而圍欄、警界線及貼滿便利貼的圍牆,都令人聯想到雨傘運動。芭蕾舞高手勞曉昕腳踏高跟鞋,擔任鐵腕糾察的角色。舞台版的內容跟街頭版內容上有很大的分別,音樂廳的小提琴演奏自然動聽,加上豐富舞台效果,演出當然更悅目。勞曉昕的演出是亮點之一,跟白椅共舞及白布幕剪影兩場都看得人如痴如醉。除此以外,中場年輕學員的群舞演出雖然技巧不高,整體構圖卻不俗。

3. 「妙思舞動及司徒永華」製作的《黃昏時那條海平線》總結演出,編舞林偉源,圖中舞者為勞曉昕、施淑婷、寧俊鵬、May Chen及蘇樂鍵。攝影:Wilfred Wong

多空間「i-舞蹈節(香港)2015」的《尋找灣仔、發現錦田》把環境舞蹈中的「環境」抽走,劇場內的觀眾只能看見作品的一鳞半爪。由孫鳳枝編舞的《等待》巧合地保留了「樓梯」的原素,身穿紅旗袍的她在舞台燈下的舞姿更添幾分鬼魅,舞步融合了佛蘭明高跟中國舞的元素,甚為搶鏡。周芳的編舞本來在鄧伯裘故居的演出就只剩下屋的反白剪影,沒有了距離感,效果就差遠了。有些作品更只剩下原來的道具展示,就像《Recycle-green》的木樁、《自然人》的大水桶。更多的是以照片或錄像呈現。當然,沒有「天橋」的佳人舞姿依然亮麗;少了玻璃的阻隔,《飛Fate》的演出清新依然。節目以博物館形式包裝,觀眾看舞蹈演出的同時,也是一次反思的過程,任何博物館本來就是把物品從本來的環境抽離,藏品都是一些已經或快將消逝的物事。活在當下,看得及時;難道是這個演出的本意?

4. 由孫鳳枝編舞及演出的《等待》。攝影:張志偉

任何創作背後自然各有因由,就觀眾而言,反而是演出好不好看。三個社區的舞台版,《愛》老少咸宜,《黃》散場後,有位老人家激動地說,難得可以免費欣賞精彩的舞蹈。《尋》獨立來看是一場發人深省的舞蹈演出。錢鍾書說過:「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味道不錯,何必要去看看那隻下蛋的母雞呢?」任何作品都自有其知音,不同背景的觀眾看到的自然不一樣,社區藝術必有其深度,就視乎你從哪角度欣賞了。

= = = = = = = =

程天朗 跨界別寫作人,中學時代起於本地多份報章刊物發表小說、新詩、散文及藝評。現為自由身舞台工作者。

Related Posts

See All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