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 從傳統與科技出發與反思


​《90後的黎海寧》:《創世記》舞者:黃磊。

攝:林富強

一年一度的i-舞蹈節一如以往,節目多樣化而密集,今年更增設了主題及焦點藝術家,主題是從傳統和科技兩方面去看當代舞的發展。因工作關係,只能看四場演出。其中文慧的《紅》上期(舞蹈手札18-6)已有周凡夫專文論及,此處不贅,只集中討論三個本地製作。

《90後的黎海寧》儘管只是選段,但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新一代觀眾一睹這位著名香港本土編舞家近四分一世紀經典作品。而且演出集合了一班出色的舞者—既有資深的舞者,也有新一代活躍的舞者。部份選段還有當年演出的錄像與今日現場的對照,甚有傳承意義。

演出選段由《九歌》(1991)至《詠歎調》(2014),包含了黎海寧從文學、音樂、電影或社會、藝術、個人感思而來的作品,已算全面。以莫嫣與綠美兩位年輕舞者演出的《詠歎調》片段開始,至由舞齡最高的舞者之一嚴明然演繹的《女書》(2007)獨舞作結,也頗有意思。

《詠歎調》中「你仲記唔記得?」這一段是當年最喜歡的。不斷重複的質問與動作,是情侶分手的場面,還是為香港對觀眾的詰問?這次演出以此開始,更語帶雙關:當年詰問以外,還可以黎海寧跟觀眾開玩笑:還記得隨後演出的作品嗎?接著的《九歌》,1989年後的創作,叫人想到的是「皇天之不純命兮」的哀歎。嚴明然的現場獨舞,與放映的錄像片段中的她(還有喬楊和桑吉加),動作與感情的投放無異。那不斷俯昻的頭肩,不住飛揚的長髮,再看其她《女書》中的獨舞,證明舞者其實沒有年齡的限制。

《創世記》(1998)以各地創世神話來反映文明頹敗下人類對不明朗新世紀的惶惑。三個舞段中,黃磊獨舞的動作冷靜精準,加上李德的旁白,把觀眾帶回盤古初開的一剎天地。然後莫嫣、嚴明然、楊怡孜及華琪鈺四位的群舞,一張長條櫈,四個人的跌跌撞撞,盡見世界的無常,女子難以控制的命運,四位舞者不同世代,也非同一舞蹈背景,但跳來諧協。而林波與李咏靜的一段雙人舞,情感細緻動人。 被紗布重重包著頭的林波,在李咏靜的小心呵護下,脫下紗布,現世人心的隔膜,也許只有愛才能打破。

同樣由古代文化而來,《女書》中楊怡孜與華琪鈺兩人舞扇一段,可說是點晴之作。坐在中式櫈上的兩人,很容易叫人想到傳統女性的命運,由時代或社會的制肘,每一下扇動既是嫵媚,也彷彿是難以言傳的反抗。楊怡孜與林波一段雙人舞,也是坐在櫈上,只以上半身的擺動,兩性關係的糾纏與相依相斥,躍然舞台上。

同樣書寫女性情感與位置的,還有《女人心事》(1996)和為台北越界舞團創作的《愛玲說》(2003)。這次選演了《女人心事》中的《粉紅色的人生》,以法國傳奇女歌手Edith Piaf的歌名為名,莫嫣演繹當年張慈妤的獨舞段落,莫嫣搬動椅子和在之間舞動,是生活恐懼的投射,日常秩序的模糊。錄像與現場對照,同樣的惶惑,莫嫣隱隱透著的剛強與張慈妤的溫婉,感覺截然不同。黎海寧選擇《愛玲說》只以錄像呈現,而沒有現場演出,大概為紀念故友,台灣著名的舞蹈家羅曼菲。她與梁家權和鄭淑姬這一段三人舞,完美示範了張愛玲小說/人生中糾纏不清的男女關係。

《舞!舞?舞……》(2009)與《舞蹈是什麼》(2007,錄像),前者是她與當年城市當代舞蹈團舞者的情書,大家分享對舞蹈的看法;後者是黎海寧提出了她對舞蹈的看法。這段林波分別與李咏靜與楊怡孜合作的舞段,輕快靈巧,李與楊的一出一入,清脆俐落。

《永無休止》(2008)展示了黎海寧對音樂的敏感和掌握,以奇斯洛夫斯基電影音樂拍檔拉普斯納作品為配樂。這一段以光來製造效果,標示時間,光源所到之處,叫人聚焦舞者的動作。《Plaza X與異變街道》(2000)中黃磊與華琪鈺的一段探戈,又看到黎海寧處理不同舞風的功力。

最後嚴明然的《女書》獨舞,配以牆上打出的黃碧雲文字,女性的書寫,歷史的被抹掉,即使是選段,震撼依然。

《90後的黎海寧》展示經典,而《傳統當代對對碰》則反映了傳統與當代藝術的關係。

老撾/法國舞者Olé Khamchanla 作品《圓》中糅合了傳統老撾、當代舞,以及街舞等技巧。演出最叫人深刻的,是他一直以長髮披面,觀眾只純粹看他的動作,對老撾傳統舞並不熟悉,只能看到零碎的動作,未見整體佈局。內地江帆的《didi & gogo》是舞蹈劇場,她充份利用了葵青劇院黑盒劇場兩邊的出入口來當演區,以舞蹈和音樂來對傳統詰問,似乎仍流於概念和形式化,但她的身體動作很好。

香港代表李思颺的《見習舞者 II 》,是三個作品中較為突出的一個。延續她在香港芭蕾舞團《見習舞者 I 》的命題。這次自己演繹,與上次剖析舞者的狀況相比,今次的她更著重以自己的芭蕾背景為探討對象,一個個芭蕾動作,反覆不同的處理,還有對經典芭蕾舞段的質疑。

傳統與當代是溫故知新的話,探索與科技的結合是展望將來。探索與科技的結合是展望將來。在《i-舞蹈創作平台3&4》中,郭曉靈的《Morphing of Phi》正是一次舞蹈與科技的嘗試,由PhiΦ這個黃金分割率出發。郭曉靈的動作線條強勁,有如操刀切割般舞動。貼在她身上和手足的感應器會隨著她的動作而在熒幕上打出不同的光線和形狀。意念有趣,但似是仍在試驗的階段,應可繼續發展。

而來至新加坡徐家輝的講座《舞蹈診症室》讓我們看到科技如何成為編舞創作的工具,修正他們的創作。以科技輔助編舞,在海外已有應用。徐家輝的特點是為編舞/舞者把脈,利用科技去分析出編舞/舞者的強弱項,好讓他們糾正缺點。這次他以綠美為對象,示範了如何應用這套工具。很值得香港嘗試研發。

《didi & gogo》編舞:江帆。

攝:林富強

《i-舞蹈創作平台3&4》,徐家輝的《舞蹈診症室》。

以綠美為對象,示範如何以科技成為編舞創作的工具。畫:丸仔

===

聞一浩

劇場旅人,看舞寫舞,舞蹈文章散見報章雜誌。

《傳統當代對對碰》

評論場次:2016年11月25日, 晚上8時

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i舞蹈創作平台3&4》

評論場次:2016年11月30日, 晚上8時

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90後的黎海寧》

評論場次:2016年12月8日, 晚上8時

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