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西門說》― 從舞蹈探索遊戲與規則的本質

攝 : Laurent Philippe

英國傳統兒童遊戲「西門說」(Simon Says),可以幫助兒童加強自我控制,但落在編舞家艾曼紐.汀(Emmanuelle Vo-Dinh)的手裡,再結合80年代經典電子遊戲「西門」(Simon)的框架,就轉化成為探索遊戲規則的舞蹈劇場《西門說》(Simon Says)。


舞蹈開始時,四位舞者各自站在四方框的四角,輪流說出指令,然後按指令走到中間的四方框做出一些動作,喊出「完成」後,就會走回四方框外。期間,舞者有時會做錯動作,有時會有肢體碰撞,有時又會蝦碌失笑;有時看似認真投入,有時又很兒戲。


觀眾看到舞者面對遊戲指令所做的肢體動作,腦海裡會充滿問號:到底是真是假?是演出還是即興?舞蹈的設定讓觀眾以為舞者的舉動都是即興的。實則不然。綵排時,舞者可以不斷做出即興動作,但舞蹈設定後,舞者就不能再即興,只能做出指定的動作。舞者面對規則時,反應往往有所不同,有時會很樂意服從,有時則會表現得很不滿,甚至反抗。

攝 : L.Delamotte-Legrand


舞蹈遊戲愈玩下去,規則也愈來愈多,觀眾可以看到舞者如何回應規則,這正是這個作品的中心議題。人面對規則時會有甚麼反應?會默然接受?還是有所抗拒?能做到規則所要求的嗎?若失敗時,是否應該選擇退場?舞者與舞者之間的關係是甚麼?是友好還是對立?隨著舞蹈劇的推演,觀眾看到的其實是舞者間的互動行為,既具社會性質,也具政治意涵。


作品其實是對現實的模仿,以日常生活動作編排入舞,創造獨特的處境去探索舞蹈的意義。藉著遊戲,尋找真實與虛構之間的平衡,審視框架內外的身份,在真與假之間展示藝術的本質。整部舞蹈劇的創作與演出,既是一場遊戲,也是對遊戲規則的探索與反思。對編舞者來說,是創造與設定規則的遊戲;對舞者來說,是回應規則的遊戲;而對觀眾來說,則是詮釋的遊戲。《西門說》就在多重遊戲中展現舞蹈藝術的本質,從中探索虛假與真實、即興與非即興、規則與自由的辯證關係。

攝 : Laurent Philippe

以遊戲來探索自由與限制其實是相當有趣的進路。遊戲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無益的,讀過《伊索寓言》的人,應該不會忘記蚱蜢只顧唱歌玩樂而幾乎捱不過冬天的教訓。但遊戲的根本特徵在於自由。根據德國哲學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遊戲說(Theory of Play),玩遊戲時,人一方面達致精神解放,另一方面又要服膺於自設規則。他在《美育書簡》(Letters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指出,人只有藉著遊戲,才可以作出審美活動。由於遊戲既涵有解放意義,又具有框架限制,所以「審美」教育正正是治療人生缺失的良方。


不過,遊戲雖然體現自由,卻不能沒有規則。換句話說,遊戲由規則構成。離開規則,就要承受失敗的懲罰。對於《西門說》的舞者來說,即興與非即興之間,就像身處於「追求自由但卻沒有自由」的處境,但這不表示舞者不可以有自己的「玩法」。事實上,有些規則不必然是「硬性規則」,沒有任何規則一分一毫地規定舞者的雙腳該怎樣移動或該移動到哪。這種「非硬性的規則」就是遊戲哲學家休維爾(Stephane Chauvier)所說的「建制規則」。


若走出舞台框框以外的「真實」世界,迎來的卻是更多無形的建制規則。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一直努力掙脫不同的枷鎖與限制,從舊有的思想框架中獲得解放,表面上愈來愈自由,實則上不同形式的宰制卻從來沒有消失,有形與無形的規則如影隨形。因為,規則與秩序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面。人類雖然嚮往自由,社會卻不能沒有秩序,兩者如何取得平衡,始終是社會與政治哲學的永恆課題。

===

王劍凡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

恆生管理學院翻譯系客席副教授

《西門說》Simon Says

編舞、概念與佈景設計 Choreographer, Concept & Set Designer: 艾曼紐‧汀 Emmanuelle Vo-Dinh 舞者 Dancers: 丘展誠 James Yau, 李偉能 Joseph Lee, 黃翠絲 Tracy Wong, 李嘉雯 Carman Li 音樂 Music: 蒙徹 David Monceau, 艾曼紐‧汀 Emmanuelle Vo-Dinh

日期及時間 Date & Time: 2/6 (8pm); 3- 4/6 (5pm) 地點 Venue: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Studio Theat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