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過來人」談海外藝術交流


藍嘉穎在香港 x 京都舞蹈交流計劃的其中一個項目:京都岡崎公園戶外演出《Little Prince》;攝:hongnin

創作既講內涵,又講養分,然而兩者都不會從天而降,如何豐富內涵、汲取養分,成為每一個創作人恆常思考的課題,甚至難以逾越的障礙;綜觀過去數年,不少在本地舞壇發展的編舞、舞者,有的前往海外升學、有的參加國際比賽、有的策劃聯合演出,當中有什麼值得留神?有什麼需要準備?香港舞蹈聯盟和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校友會就請來了十多位年輕舞蹈藝術家談談他們的經驗。

留學篇

梁芷茵(Cherry)及姚潔琪(Judy)分別前往英國及美國進修,二人都希望可以在編舞方面多下功夫:「自己從香港演藝學院畢業以來,一直覺得之前的學習主要著重於如何成為專業舞者,反而有關編舞及創作的理論不太足夠,所以特別想要接觸更多」,Judy 特別提到,在美國兩年學習生涯中,學院並不是聚焦於教授學生「如何編好一個舞蹈作品」,反而是鼓勵學生應從更廣闊的角度去鑽研創作。


「教授會提出很多問題,讓你創作時思考更多,包括作品有否回應當下社會議題,以及作品對社會有何影響,就是要讓你的藝術與整個世界接軌。」她舉例,一個學期一般會有十多本指定參考書籍,當中只有一至兩本是與舞蹈有直接關係:「其他包括關於白人黑人歷史、同志運動等等。一開始都不太明白,及後才發現全部都是關於身份議題。」Judy形容,自己從前創作時較多是由身體出發,現時則會思考更多範疇,並且多做研究。


除了學院內的課堂,Cherry及Judy都同意留學地域文化環境及藝術行業發展都對她們有很大影響,其中Cherry就指倫敦的舞蹈氛圍令她得著很多:「在學校修讀碩士,很多時都是自己埋首自己的工作,反而在學校外,舞蹈生活就更加精采。不得不提的是當地數之不盡的舞蹈節目,星期一至日都有演出,氛圍極好,很大型、很有名的團體會有,同時新進的、實驗的也有,大大開闊了我的眼界。」


二人又分享了一個有趣的觀察,就是關於同學年齡上、經驗上的「大不同」,其中Cherry提到自己是全班「年紀第二大的學生」,「其他普遍都是學士畢業後直升上來,這讓我很驚喜,一直以為跳了編了數年的人才會再讀書,但是這邊的世界就是不一樣,部份同學甚至從未編過任何舞作。」相反,Judy則是班中「最年輕的一批」,同時同學取向非常不同,「有人很注重身體上的探索,有人則著重於研究工作,十分多元。」

演出篇


盤彥燊(Wayson)過去數年活躍於中國大陸不同地方,把握了不少演出機會,累積了不少合作經驗,對於東奔西跑在外演出,他認為一方面有助完善藝術實踐,另一方面能夠擴闊人際網絡,屬於一種長遠投資,他以最近到北京重演一個作品的經歷為例:「我是沒有人工的,但是就與場地建立了一個很好的關係,雙方亦正傾談下年再去表演的事。雖然這次沒有收入,但是賺到了連繫,往後帶來更多工作機會。」


Wayson特別提到,中國大陸市場彈性大,合作模式多,經常發生轉變:「例如一些場地知道你背後沒有資助,就決定不承辦你的節目,但又可以改為進行工作坊,到內地工作要準備好隨時調整,一個月的時間之內,所有事情都可以翻天覆地地轉變了。」


談到在外演出,除了一次性的合作,也有長時間的交流,其中黃靜婷(Chloe)就參與了一個至今已經歷時五年的港日交流,交流始於一個由日本編劇於美國911恐襲事件後寫的劇本。參與交流的包括當代舞、舞踏及戲曲等不同範疇創作人,除了演出本身,她更重視藝術家之間的互相認識及了解:「一些綵排環節中,大家分享了兩地最近發生的事,其中日本的創作人談到最近通過的法案、申辦奧運、國家安全等議題,看似不是在做與劇本直接有關的練習,但是這些社會大事,其實也是創作的重要養份。」她又指,兩地藝術家雖然已經認識了至少五年,但是每次見面都會有全新發現,這些得著並非一次性、每次僅僅歷時一至兩星期的演出可以達到。

黃靜婷參與日本橫浜 Wakabacho WHARF 參與《絕對飛行機2017》的排練 ; 攝 : Akira Endo


恰巧地,藍嘉穎都在日本經歷了一次十分深刻的合作交流,她在i-Dance Japan一個以接觸即興為主題的舞蹈節上認識了兩位京都獨立舞蹈家,之後促成了一起到京都合作進行演出、放映及工作坊,涵蓋舞蹈及影像等範疇,節目豐富,交流亦很充實。


雙方都認為今次合作交流很有意思,希望未來可以每一至兩年再辦,可是藍嘉穎發現,本港現時的資助模式,並不太過鼓勵這類活動:「藝術家可能覺得(這類活動)很重要,但是撥款機構比較支持相對大型國際藝術節或展覽,權衡後往往未及支持自發性的交流。未來都會繼續探討其他可能性,不過就算未能獲得額外支持,都應該會繼續做,畢竟找到志同道合的海外同業是難得的事,都想可以持之以恆繼續發展。」


比賽篇


除了留學、演出,近年不少編舞、舞者都會前往外地參加比賽,既可完善自己的創作及演繹,又可接觸更多國際同行。其中藍嘉穎、陳偉洛(阿洛)、毛維及黃翠絲(Tracy)早前一同入選了韓國New Dance for Asia International Festival 2017舞蹈比賽,由於未能申請本地資助,阿洛及藍嘉穎聯合舉辦作品展演《比賽前夕》,眾籌經費。


藍嘉穎慶幸眾籌活動反應理想:「有些朋友就算未能到場,都會出錢,以至有些以前看過自己創作的觀眾,今次都有回來支持。」毛維及Tracy則指出,本港現時的資助制度,除了時間上的限制,本質上也較著重創作及製作,對於比賽這類活動,相對未有太大關注:「比賽不是為了讓自己出名,而是讓人加深認識一個地方的藝術家及作品,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交流。」眾人都同意,日後需要進一步探討相關課題,包括如何繼續完善資助機制,並同時研究包括眾籌等其他方法,更好地支援香港藝術家出外參賽。


升學、演出、比賽,以至更多其他形式的合作交流,每一項都各有特質,同時挑戰不一;思考前路時,創作人也許需要撫心自問:究竟自己需要什麼、適合什麼,然後充分準備,否則花了時間、金錢,到頭來也是一無所獲,白忙一場。

===

藝文記

「不要在乎權威會說什麼,真理就在你的自我之中。不要怕,要相信你的自我;要有勇氣,做你感到你應該做的事-去希冀、去創造、去超越。」《傅柯的生死愛慾》

Related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