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洞穴爆發:奇異毛球》如兩塊大拼圖

圖片由澳門文化局提供

由香港的黄翠絲、毛維連同Camille Panza、Pierre Mercier、Marie-Laetitia Cianfarani合作的《洞穴爆發:奇異毛球》(Les Curious Fringes – Blast of the Cave),是2016年由香港藝術中心與布魯塞爾藝術機構Les Halles de Schaerbeek合作籌辦的兩地藝術家交流展演計劃的其中一個作品,當時譯為《好奇的留海》,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與其他九個交流節目演出,今屆應澳門藝術節邀之成為第二十九屆藝術節節目之一的《洞穴爆發:奇異毛球》。作品意念源於《蘇菲的世界》中的「你是誰?世界從那裡哪來?」。作品設在洞穴,兩只不知是人是獸的生物發現一塊不知活存在地球多久而會講話的石頭開始,他們像在傾聽石頭細訴其經歷。


這兩地交流之作,在創作上也是兩大範疇的併合,但如果拆開看還能獨自成章。設計師認為真實的觀感會減少了觀眾的想像空間,所以裝置及舞台設計上強調「假」的感覺。雖然明白這作品的構想是超越現實,但這種「假」的感覺並不利於作品。環境裝置顯示了慣常洞穴之貌,予人第一眼便能想到其為洞穴。但筆者在揭幕一刻旋即感到舞台上每一裝置環節都頗粗糙,如布條、植物或石柱。尤其黏在牆上的組件,假得像玩具(除了生物外,即舞者的造型)。在物料、佈置、製作上,都令人感到周遭氛圍一片「虛構」的不真實,加上在「揭幕」前幾處刻意要觀眾等候的前奏,種種「假象」便予人有點過於故弄玄虛之感,難以投入並加以想像。


節目的前奏先是觀眾入場後被一簾幕隔着,約五分鐘後才進入第二區,在漆黑中你和我只有等。未幾有電筒光從隔簾隨意射過來,企得貼近簾子的觀眾難免被光照得不舒服。又過了一會,隔簾有人用手指劃破這簾帳,而觀眾也不知其所以然。我猜應該是我們可以真正進場了,未幾簾子劃出一個洞,觀眾從這洞口走入,坐到預設的矮凳。但這裡仍有簾幕隔着觀眾與主演區。在暗黑的環境下觀眾又是很被動地安排「等候」。這些前奏是作品一部分,但對於觀眾來說這都是「沒大意思」,筆者雖明白這些簾幕欲帶出不同世界層的構思,但也覺前面的等候有點無謂。

圖片由澳門文化局提供

在我來看,整個作品由這刻的等待才算真正開始。透過燈光的影照,兩只似生物的東西的影子在簾中出現,或行或爬,由左至右,或快或慢,有時劃過有時滾過,令人產生疑惑的好奇。未幾簾子拉開,一個裝置如洞穴的景象出現,一身披上絲條狀外衣的生物伏在一石塊前開始蠕動。黄翠絲與毛維的動作與身體韻律無論是兩只或二結為一的形態都很有默契。他們外型像白色長毛獸般,伏在地上,利用頭、頸、肩的活動展現了如獸般動作卻又凌駕其上,當黄站在毛身上,便變得巨大,動作隨音樂變奏,在燈光設計下,如走入時光遂道,配合音樂,如邊聽石頭講話,他倆邊以動作回應。兩位舞者在巨型「舞衣」包裹下依然十分靈活,且能量十足,只間中露了腳,而且十分合拍,表現出優秀舞者的條件。


《洞》像兩塊大拼圖,各有其觀,當併合時產生出奇妙的景象,這內容比各自成章顯然更有意思。不過,如果作品說嘗試去創造一個沒時間定義的空間,序已出賣這點,因無意識的等候更令人想起當刻的實際時間和所在地。但嘗試站在怪物與人性、想像與現實之間的邊界去營造一個黑色的世界倒還接近,亦見亮點。至於由一層世界到其他的世界層所引發誰是故事的創造者和演繹者的思考或許尚需更多的內容來展示。不過透過這作品兩位舞者與這組裝置家的合作肯定令人留下印象並期待他們下個新作。


=== 鄧蘭 專業舞評人及專欄作者。 《洞穴爆發:奇異毛球》 編舞:黃翠絲、毛維 視覺藝術、裝置、舞臺設計 Camille Panza 視覺藝術、裝置、插畫:Pierre Mercier、Marie-Laetitia Cianfarani 評論場次:2018年4月27日20:00澳門舊法院大樓二樓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