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 不是一首道別的歌——觀城市當代舞蹈團《香.夭》


舞者:陳俊瑋;攝:張志偉

本地作曲家伍卓賢為無伴奏合唱組合「一舖清唱」寫作的《香.夭》,自從2014年首演以來,不時被改編為不同版本重演:先有去年夏天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在香港大會堂舉辦的合唱音樂會,再有今年四月於葵青劇院上演的舞蹈及音樂跨界劇場作品。


作為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新舞季的揭幕之作,《香.夭》將當代舞、劇場及合唱音樂等元素共冶一爐,以一場十六章節起承轉合不間斷的演出,呈現得與失、聚與散以及新與舊之間的張力,情緒推高又復歸平靜,餘音繞樑,耐人尋味。


「香夭」一詞,出自粵劇名篇《帝女花》最末一章,講述長平公主在新婚之夜與丈夫飲毒酒雙雙殉國的悲壯傳奇。「夭」字飽含悲悼之情,唱詞中也盡是造化弄人的絕望哀嘆。在這部同名當代劇場作品中,創作者在原劇哀傷悲涼的情緒之外,加添對於未來的期許與盼望。


故此,全劇並非無盡的灰,而是在灰黑色的主調中偶見幾許亮色,比如女舞者身著黃色裙子,又或是男舞者的紅色西裝。知名填詞人周耀輝為本劇擔任文本創作,由他填詞、伍卓賢作曲的三首歌《萬里花開》、《平安歌》和《安魂曲》過耳難忘,且其中的唱詞如「沿路不只我一人 種萬里花」等,都暗示希望,這與編舞伍宇烈接受訪問時提到的「安魂曲之後要向前看」1的編創初衷契合。故此,演出結束後舞者並未謝幕離去,而是齊齊哼唱著劇中插曲繞場一周後再離開。此舉既為消解看與被看的邊界,也為整個作品留下一唱三歎的尾聲。


舞者:黃振邦;攝:張志偉

此番跨界劇場作品頗見新意的一點,是編創者並未固限演出者的身份。有時候,所謂的跨界合作不過是舞者與歌者同台演出卻各做各事,而在今次《香.夭》的舞台上,舞者與歌者身份混糅,且歌且舞,無分彼此。在伍宇烈的構想中,不同的媒介不應成為創作人之間的區隔,而用不同媒介述說同一個故事、表達相似的情緒,才是這場演出的要義所在。只是,鋪陳在台上的媒介有時不免過多,聲光電統統呈現出來,顯得舞台上有些滿,少些「留白」的趣致。


服裝也是今次演出不得不提的一處亮點。回溯CCDC過往舞碼,服裝設計向來是其中重要一環。它們不單為更好地突顯舞者的身體特徵,也輔助敘事,起到豐富角色性格與情節的功用。按照場刊中介紹的那樣,今次《香.夭》中所用的服飾基本上都是舊衫,由編舞伍宇烈與CCDC服裝經理李慧娥在舞團倉庫中翻檢得來。衣服是舊物,經調整與再加工,被放入全新語境中,也便有了新意。這一重「新」與「舊」之間的互文關係,同樣可以用來解釋今日之香港。當此城人不時沉迷於舊日美好光景,我們又可曾想過從那不住流淌的時間之河中打撈起細碎的沉積物,將他們拼貼黏合,置於今天乃至未來的情境中再審視呢?就像《萬里花開》歌中唱得那樣:與其埋頭悲傷,不如「望前面再開花」。


1李海燕《時間逝如斯,只有香仍在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香.夭〉》;《PAR表演藝術》第303期 ,2018年03月號

=== 李夢 大眾傳播及藝術史雙碩士,不可救藥的古典音樂及美食愛好者。藝評文章散見於香港、北京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 《香.夭》 編舞、佈景及服裝設計:伍宇烈 評論場次:2018年4月13日20:00葵青劇院演藝廳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