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 跨地域多元舞藝交流,iCoDaCo《將至》香港站

​近年全球表演藝術產業的趨勢,傾向越來越多的多地共製,集合多地資金去支持新作發展;而為表演藝術家提供研創空間的駐留計劃,也漸漸在世界各地流行。不過,無論是多地共製,抑或是駐留空間的提供,其目的往往也只是為個別演出節目的生成而服務,長時間及跨地域的創作交流及共創巡演卻不多見。即將在七月份來港演出,發展自iCoDaCo計劃的《將至》(it will come later),或者可以為這類跨地域創作帶來一點新啟發。

iCoDaCo,全名「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Dance Collective」,意指「國際當代舞蹈共同體」,是一個由藝術家主導的跨文化當代舞交流計劃。計劃源於2012年一個由瑞典哥登堡舞團ilDance所策劃的國際交流活動,自2014年起以iCoDaCo為名,每兩年一度,集合不同地方與背景的舞蹈家,透過持續的溝通交流,共同創作一個全新舞作,並於各地巡演。

2018至2020季度, iCoDaCo以「衍變」(Transformation)為題,六位參與藝術家分別來自五個不同國家地區,包括有份創立此計劃的舞蹈家Lee Brummer(瑞典)、去屆也曾參與的跨媒介創作人Eddie Ladd(威爾斯),首次參與的編舞及表演者Imre Vass(匈牙利)、活躍於當地獨立舞壇的Weronika Pelczynska(波蘭),以及計劃首兩位亞洲代表:香港舞蹈家梅卓燕及李偉能。

《將至》班底在布達佩斯 SÍN Arts and Culture Centre駐留期間的公開排練;編舞及舞者(由左):梅卓燕、Imre Vass、李偉能、Eddie Ladd;照片由SÍN Arts and Culture Centre提供

整個計劃集駐場藝術家、社區外展活動、共創、巡迴及紀錄等元素,旨在現代舞的領域下促進交流,為創作及表演打造新概念。團隊早在去年八月於香港首次碰面,相互認識了解,並展開實驗編創過程,然後他們再到威爾斯的卡迪夫城(Cardiff)及瑞典之烏德瓦拉市(Uddevalla)聚首,繼續發展作品。

各參與藝術家在不同城市駐留期間,除了持續協作孵化一齣全新舞作,並作階段展演外,也會帶領不同活動,跟當地社群交流。例如去年計劃於香港駐留時,波蘭編舞家Weronika就與克拉科夫編舞中心(Krakow Choreographic Centre)的經理及製作人Marta Wołowiec,介紹了當地的舞蹈策劃與發展面貌;而梅卓燕及李偉能也於海外駐留時,也曾帶領舞蹈工作坊。

此外,各藝術家在過程中也會撰寫觀察報告與感想,部分更會上載至計劃網站,一方面可以與公眾分享經驗,讓更多人了解舞作及其計劃背後的發展過程與理念,另一方面也為舞蹈創作提供一個很好的紀錄平台。

在克拉科夫編舞中心《將至》首演;攝:Katarzyna Machniewicz

梅卓燕表示這次參與iCoDaCo的經驗十分難得,縱使過去曾於歐洲大小城市演出,但卻鮮有機會穿梭不同國家城市,而以往也只集中在一個空間專注創作。如此跨地駐留的創作設定,也逼使眾藝術家要在同一空間內短兵相接,嘗試在不同之文化衝擊下合作,跟她過往編創的經驗大大不同。

至於李偉能則認為,鑑於眾創作人的文化及訓練背景各異,要取得共識一起編創並演繹作品,過程的確困難,尤其眾創作人都有一定的創作經驗,不容易開放自己去尋找共同的目標與信念。而創作過程亦引發了他對民主體制能否應用到藝術創作的思考,以這次計劃為例,並沒有一個所謂的總導演或編舞,而是集眾人之力,平衡、平均地投入創作,當中如何作出決定,值得深思。

駐留計劃的演出成果《將至》,去年十一月已率先於波蘭的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Krakow)之BalletOFFFestival內首演,之後在今年三至四月期間先後在瑞典、匈牙利及波蘭等地展開了歐洲巡演。今年七月團隊將回到香港,且看這個由六位編舞共編共演之舞作,經歷過整年的演進後,會否為跨地域舞蹈協作帶來新啟示。

=

筆者:陳瑋鑫

資深藝評人、媒體及劇場製作人,近年主要從事表演藝術研究。

Related Posts

See All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