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林中看舞影——淺談《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講堂、演出、對談)


演出:林文中; 攝:周金毅

一幅畫,一個雕塑可以放在博物館保存,真品以外甚至可以仿製或拍照及錄影作備份。那麼沒有實體的表演藝術該如何存檔? 《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這個探討以身體為舞蹈存檔的有趣實驗,由熱衷於行為藝術的林人中(River)創作、資深舞蹈家林文中,身體力行,在兩小時不到的短短時光,為觀眾作了一次清脆俐落的示範。 講堂主要是River以簡報介紹法國同樣以舞者身體作為載體的創作——Boris Charmatz的《20 Dancers for the XX Century》及Tino Sehgal《獻給二十世紀的二十分鐘》(20 Mintutes for the 20th Century)(2000),後者就是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的原型。River提出兩個概念,就是Transformation(轉化)和Localization(本土化)。西方強國在東方殖民的同時,舞蹈文化也同樣殖入當地;就像英美盛行的Disco Dance跟印尼的Poco Dance、九十年代瘋魔日本的Para-Para,跟今天國內的廣場大媽舞是何其相似?可見同一舞種在不同地域經過時代的洗禮,舞步形態改變同時也逐漸地道化。另一例子是廣播晨操,日本、國內同台灣的小學在上課前都會做一遍,雖然同是體操,但總有差異。身體是有生命的載體,世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隨著時光流逝,裝載的內容也會隨著載體成長而轉化。

表演部分就由舞者林文中帶領眾人參與廣播操而悄悄展開。身材高大的林文中,身穿畢挺西裝球鞋站在觀眾席上,由廣播操的踢腿動作開始,動作慢慢演化成踮腳尖的芭蕾舞步,逐漸出現太極動作,也有京劇的走圓檯的舞步等等亞洲舞蹈元素,舞者邊跳邊走,軌跡是貼著劇場內圍走圈,期間穿插入圍觀的人群中。舞者作出一個倒立動作後,舞者施施然脫去外衣、長褲、內褲最後是一絲不掛地重覆第一次的舞步。第二次,觀眾就更自然避開跟舞者有身體接觸,迅速地散開讓路。第二次跟第一次最大的分別,不在於舞者跳什麼,而是觀眾看到什麼,沒有衣服的阻隔,就能更清楚看到舞者的身體在動作時的變化。

在對談部分,嘉賓譚鴻鈞提出他看得出舞者的舞步來自那幾家派別如Pina、 Graham等。River回應他刻意不令這次演出成為舞蹈視頻真人版,重點是他之前提出的轉化跟同化。林文中的演繹,讓即使對舞蹈史沒認識的觀眾,也能欣賞到一個有歷練的舞者身體,如何兼收並蓄,把二十世紀各家舞派的動作內化後,再行雲流水地施展出來。River說即使他是編舞,因現在的結果不是他預期的,所以這不算是表演。席上也有觀眾提出某些舞蹈類型需要衣服,林文中本人卻覺得不穿衣服跳舞很自由。

分成三部分的演出其實一氣呵成,(舞者)身體作為一個有生命有獨立思考的載體,在動作存檔以外,有同樣完成轉化跟同化的過程。林文中說舞蹈如水氣匯聚成浮雲,卻總有一天消散。舞蹈如雲,瞬息萬變;每個身體是獨特,所以每場舞蹈都是可一不可再,舞者的歷史跟觀眾的經驗構成每一場獨一無二的演出。



延伸閱讀


===

程天朗 跨界別寫作人,中學時代起於本地多份報章刊物發表小說、新詩、散文及藝評。現為自由身舞台工作者。

《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講堂、演出、對談) 概念/編舞:林人中 評論場次:2018年9月8日20:00前進進牛棚劇場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