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 從個人到集體,用身體演出獨一無二的舞蹈紀錄


演出:林文中; 攝:周金毅


檔案的價值,在於它能保存過去,將當下帶到未來呈現。這些檔案整合後便能成為一個完整的紀錄(Archive)展向公眾,成為社會的集體回憶。表演藝術的本質難以透過常用媒介,包括影音錄像,記錄成檔。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真實聯繫、於特定時空中共同建構的氛圍,一但利用科技大量複製便會消失。而舞蹈以身體為主要媒介,其非語言的表現,無論是舞者的身體記憶、呼吸、節奏,以至觀者的感知難以利用依靠文字敍述作為紀錄。而由林人中概念/編舞,林文中演繹的《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則探問身體作為檔案的可能性,將舞蹈檔案內化於身體之中。


這次在牛棚《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先有講堂簡介作品有關身體作為紀錄的前設,以及啓發編舞的兩個作品。創作構思源自德國編舞家提諾.賽格爾(Tino Sehgal)2000年發表的《獻給二十世紀的二十分鐘》(20 Minutes for the 20th Century),以串連二十位西方經典編舞家的風格特點,從中回顧西方舞蹈歷史。林人中的作品重心不只於舞蹈史,還有亞洲這一地域背景。


亞洲國家大多都經歷過西方的殖民管治,在此歷史背景下,西方與本地文化互相碰撞、交流,揉合成本土獨有的文化符號1。如日本的Para-Para(パラパラ)舞蹈利用西方的士高流行的重拍和簡單動作,創作成東京街頭流行舞蹈。不過這次創作不為說明殖民主義與舞蹈史於亞洲的關係,而是將整個概念貫穿一個亞洲舞者的舞蹈生命歷程當中。


作品以三個段落的形式呈現,舞者登場時一身西服標誌出一個社會身份 —— 西化、中產階級品味、褪去個人特色的簡約設計,再以此身份演繹出了一系列的動作,由簡易得觀眾可即時參與的收音機體操到高難度芭蕾舞步,由傳統民族舞蹈到一度帶領流行文化的Para-Para,這不是一個辨認遊戲,要觀眾識別舞蹈品種,而是觀眾可以觀察出舞者如何在此穿越時間,文化背景和空間,以動作描寫亞洲的舞蹈歷史中一個個重要的區塊。第二個段落時舞者將衣服逐件脫下,回歸個人,以最純粹的身體重現一次整個過程,赤裸的身體令觀眾更直接感受到它在進行每一個動作時的呼吸,每一吋肌肉的鬆緊,肢體的活動。這一身體檔案不只記錄舞蹈動作的形式,而是特定的舞蹈類別中舞者的身體表達。最後一段落的表演與日本舞踏十分相像,而舞踏的本質正正就是要挑戰西方的美學概念。緩慢的動作、從面部釋放出激烈的情感、身體不自然的扭動散發出的能量壓縮在整個空間之內,直至舞者平攤地上才歸於平靜,整個過程或許記錄了創作人對於整個亞洲在殖民主義的過程中,舞蹈文化揉合過程的詮釋。


這次演出採用非傳統舞台的設定令舞者和觀眾身處於同一空間,觀眾觀看時不只被動地接收,亦共同建構了檔案的內容。如筆者當晚觀看的場次中,舞者跳出喜慶的舞步和接近觀眾,並作出互動,第一段落時觀眾也樂於被他接近,然而當他赤裸身體重複動作,不少觀眾在他的身體大幅度搖動時也會露出尷尬的笑容。創作人在事後講談也提到,這一部分面向西方國家和亞洲國家的觀眾,所得的回應也十分有差異。觀眾的回應決定了這個身體檔案如何被呈現,如何被公眾解讀。 於是這作品在每次演出中,也和在場觀眾共同建立一個獨一無二的身體檔案。


1 文化揉雜(Cultural Hybridisation)是當代後殖民主義專家Homi. Bhabha 提出的一個理論。文化揉雜是文化習俗持續改變的過程,藉以去適應、協調各種歷史和時代背景。



延伸閱讀


===

袁潔敏 劇場評論及戲劇構作碩士,現職藝術行政,亦有參與戲劇創作。

《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講堂、演出、對談) 概念/編舞:林人中 評論場次:2018年9月8日20:00前進進牛棚劇場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