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 從出版年度概述,到發展研究平台——訪「香港舞蹈研究」網站主事人

文:陳瑋鑫

過往一直肩負著紀錄香港舞蹈活動的年度出版物《香港舞蹈年鑑》(2000-2014)及其後的《香港劇場年鑑》(2015-2016),於2018年中出版過後,就沒有任何機構接續策劃。一晃兩年多,接續的《香港舞蹈概述2017》(下稱:《概述》)終於在2020年9月底,以專題文章取代全年紀錄加論述的形式面世。而負責計劃的FELIXISM CREATION,更配合《概述》的發布而建立起「香港舞蹈研究」網站(www.danceresearch.com.hk),嘗試在出版之餘,為本地的舞蹈研究提供多一個發表及交流平台。


為了進一步了解「香港舞蹈研究」的理念及發展方向,我們就跟網站的三位主事人:陳偉基(肥力)、李海燕、黃頌茹,作了一次專訪。

「香港舞蹈研究」網站

一切由《概述》開始


提到成立「香港舞蹈研究」的緣起,肥力說主要是為了滿足由藝術發展局資助的《舞蹈概述》之網上發布要求。雖然計劃以專題文章為主,但當他們開始設計網站時,就想到既然要架設一個全新的網站去發布文章,不如嘗試包括更多內容,而不單單是呈現《概述》內的文章,並且希望提供一個平台,集合更多想作分享及研究的朋友來參與討論,藉此向帶出更多不同的舞蹈研究角度。


雖然利用網站作為主要平台,而非倚重社交媒體,感覺上可能較為傳統,但肥力指他們是刻意選擇以網站的形式去運作的。他們認為即使社交媒體在訊息流動量較多且快,但可盛載的資訊卻甚為薄弱;相反網站的感覺更加實在,而且也比較合適作論文形式的發布。隨著「香港舞蹈研究」的網站正式上線,內容上也開始擴闊累積,除了《概述》內容以外,還有駐場研究員的文章,以及精選舞蹈研究資訊與論述的文獻室。肥力說他們將持續加入更多資訊性的內容,並且也會策劃其他相關活動,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參與發展。新加入的朋友也不局限於學術界的人士,其發表與貢獻亦不一定只是文字,也可以是圖像或其他形式。


2017至2020共四年的《概述》,目前已落實獲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因此可以肯定未來數年,「香港舞蹈研究」都會以《概述》為骨幹,再延伸策劃其他內容,特別是有關舞蹈研究範疇的不同專項。此外,除《概述》文章外,網站上八成的內容皆有中英雙語版本,方便非華語讀者,只是網站上由駐場研究員提供的內容則暫時因資源所限,只有原來的語言版本。


鼓勵更多不同研究


談起表演研究,其實香港的表演藝術圈一向並不流行或熱衷,直到近年才漸漸獲得重視。肥力指出有些人可能認為研究很離地,所以少有認真涉獵;但其實同時間也有一些人很有興趣去做,但就需要調整何謂研究。李海燕強調所謂研究,有幾點必須要弄清楚,包括研究的焦點、研究方法、如何進行紀錄,以及這些研究紀錄與成果,必須能夠生成可以分享的知識,有利業界持續發展。這些要求無論是通過編創實踐作為方法,還是針對傳統的學術研究皆為一樣。


現正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攻讀博士的黃頌茹,則提醒大家不用把研究這東西想得太學術和理論化,她指出,其實實踐式研究的方法,就像我們小時學作文時常提到的5W1H——即何人(Who)、何事(What)、何時(When)、何地(Where)、何解(Why)及如何(How),只要把這些詰問放諸創作,不斷反思尋索,就已經是在進行實踐式研究了。


她還指出不要被這個研究一詞嚇到,其實研究一事可以很日常,對於很多創作人來說,探究的過程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們沒有刻意注視。各表演藝術從業者應該嘗試放下固有的刻板印象,別抱著太難,或者與我無關等心態去面對研究這東西。


駐場研究員的分享


目前「香港舞蹈研究」已經邀請了兩位背景及經驗完全不同的朋友,作為首輪參與的駐場研究員,於網站發表分享他們的研究內容。第一位是有豐富學術研究背景的董顯亮 (董言),他對演出紀錄及存檔皆有心得,故特意邀請他加入。董首先在網站上發表的,是有關他近來正在參與,香港演藝學院重構《梁祝學堂》的計劃。由於疫情關係,為原來由三位芭蕾舞舊生幫忙重排伍宇烈這部舊作的計劃,新添了不少挑戰,當中有不少可以有紀錄價值,以及值得深思的內容,例如網上教學的應用、如何將舞作紀錄整理存檔等等。讀者可以透過他的文筆,多了解是次計劃背後的運作經驗。


至於另一位研究員曾景輝,就完全沒有任何學術研究背景,甚至不太喜歡寫作,但他卻是一位很用心去發掘不同創作可能的年輕編舞及舞者。他的創作主要由身體出發,並思考如何把腦中概念,轉化成身體動作與感知。當中如何運用不同的研究工具去發展創作,已經是一種應用研究方法;而在過程中發掘不同的表達形式去進行創作,其實已是進入了舞蹈研究的範疇。


黃頌茹強調曾雖然是個舞者,但其身份絕對不是駐場藝術家,因為其目標並非一次性的創作,而是有其延續性。曾以攝影作為工具,去深入探討身體與社會的議題,過程之中有知識產出,再反思,再產出……當中不斷有新的知識產生,也有不同得著可以分享,而他自己也慢慢找到自己想做甚麼,並成就了他的舞蹈研究項目。


實踐式研究的普及


至於網站的長遠目標,李海燕就期望可以鼓勵更多實踐式研究(Practice as research)項目,事關此類研究目前多集中在歐美大學研究院當中,而且仍然屬於較新的研究類型。由於跟傳統學術研究以科學實驗與理論文字為主不同,對於非客觀的個人實踐如何斷定為能夠分享的知識成果,學術界容或已有一套方式,例如編舞過程現在也可以成為一種研究方法。不過,我們不是要借鑑或批判這一套,而是希望可以鼓勵更多學院內外的研究,讓有關的研究與創作者能夠分享更多他/她們的發現予更多有興趣的朋友,更加接近社會與舞蹈圈,而非只埋首於象牙塔中。


肥力提到當代藝術發展,往往強調帶出不同觀點,發掘不同可能性,近年的舞蹈創作也受著這方面的影響,多了對舞蹈定義及權力等的思考。過往編舞於創作時都比較聚焦於技藝上的呈現,但對於美學上的探索,又或者在批判性方面的思考卻不多,然而,這些稍被忽視的,正是舞蹈研究的一部分。例如創作一個作品,很多時其主題會與社會當下或觀眾扣連,甚至會作出批判,但我們是否會進一步去了解思考?又或者談到一個作品的美,到底是根據歷史上哪段時期去說?如何界定審美原則?我們似乎也鮮有留意及討論。故希望這個新的平台可以提升大家對這一方面的關注。


李海燕就補充提到,近年舞蹈界對研究有更大興趣,與我們多了很多機會跑到外地去看表演、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作品有關,特別是一些有當代藝術轉向的演出。這些新作的創作人未必是舞蹈出身,但卻會帶著很強的研究背景去投入當代舞的創作,令舞蹈界開始對研究多作探討。


不過李亦指出,很多時候編舞在編創過程中的研究,只是停留於圍繞創作主題去找素材,但卻未必有批判性。她認為具體的舞蹈研究不單單是為作品進行資料搜集,而是要有更批判的眼光去審視材料背後的理念,發展出自己的獨特藝術觀。她認為無論是行政,還是創作,從事藝術的人都應該要有屬於其個人的藝術觀,而這藝術觀是會貫穿其一生的創作,而非單一作品。好像簡寧漢(Merce Cunningham),可以花一生的時間去尋索他的藝術觀,跟觀眾建立關係,而觀眾一看就知是其作品。

《大東山-2018》(照片由Terry Tsang提供)


===

文:陳瑋鑫

資深藝評人、媒體及劇場製作人,近年主要從事表演藝術研究及教育工作。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