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自我介紹的藝術

向新認識的朋友自我介紹。


我在這兩個月的歐洲之旅中,此舉大約做了一百遍。「不如嘗試教對方用廣東話稱呼我的全名?」、「只選一個名銜的話,獨立編舞還是獨立舞者?」、「對方是什麼人?有耐性聽我介紹作品嗎?」、「表現親切一點還是嚴肅一點?」、「我該掩飾自己無聊的一面嗎?」……透過多次的自我介紹,跟不同的對象練習、嘗試、進化,「它」慢慢成形了,這個行為彷彿是一個藝術作品。


我分別得到三個不同的資助支持是次旅程,而三個項目的舉行時間也幾乎連在一起,幸運又充實,在今年七月中正式啟航。


12/7-13/8 ImPulsTanz - Vienna International Dance Festival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真正的以舞(武?)會友,在這裡認識朋友,通常都是先在課堂一起跳舞,下課後才跟對方第一次談話。

第一站是奧地利維也納,我參與了ImPulsTanz內的其中一個項目─「ATLAS - create your dance trails 2018」,一個以研究和創作為主的計劃,為編舞們提供工作坊、排練空間、一名創作指導(Philippe Riéra)。另外,當然少不了ImPulsTanz的焦點,包括海量的舞蹈課、各式各樣的工作坊、不會看得完的演出。作為ATLAS成員,我們擁有的配套很多,集進修、觀摩作品、創作於一身(一個月),腦袋、身體和眼睛確實有點忙碌。

ATLAS為編舞們提供為期一個月的創作平台,我們跟創作指導Philippe Riéra進行了兩天的工作坊,並互相了解大家帶來的研究題材。每位編舞都有機會為大家主持一節練習,期間我發現有兩位分別來自加拿大和瑞士的女舞者很適合參與我的研究,於是我便邀請她們加入。雖然排練的時間不多,但中間發生的討論和實驗足以令我的創作向前走一大步。而我跟Philippe就只在第一個星期單獨會面了一次,但已經足以鼓勵我將這研究嘗試步向表演方向,然後逢星期日晚上的集體會面和階段展演,他亦會給予意見,並且每次邀請不同類型的觀眾來看我們的階段展演,人數不多,一般兩至四位,因此有足夠時間進行更深入的討論,非常有啟發性。


這次在ATLAS的研究無疑令我更肯定自己想嘗試從理性的方向用舞蹈創作,跟我以往的創作路向稍為不同,希望為自己、為香港的舞蹈創作帶來一點不一樣。此行也令我更清楚這個作品需要找什麼類型的人作為同行者。


出發前聽說ImPulsTanz的演出以大膽、裸體、極端聞名,在眾多作品中,有部分演出的確令我大開眼界,有好些表達方式是我從來沒想過的,拉闊了我對表演的想像,一邊看演出,一邊期待著自己回港要怎樣創作,每天都在「腦震盪」,創作動力大增。


事實上,在此行佔我最多時間的是上工作坊。在第三、四周的工作坊裡,我很高興遇到Alleyne這對雙生兒,她們既是優秀的舞者,能夠在課堂提供視覺上的啟發,又能清晰地用語言引導大家做特定的訓練,令學習者有著視聽俱全的享受,最重要是她們倆都是高能量又正面的人,除了真誠的分享,還一直推進大家的身體極限,眼見她們把標準定得那麼高,我們都不敢怠慢,不輕易放過自己的身體。

我想跟未來會參與這計劃的朋友說,在大型舞蹈節裡,實在有太多東西在同一時間發生,初期我花了很多精力去選擇和做決定、問自己問題、選擇看哪二十個演出、這四個星期要上什麼類型的工作坊、每天上多少堂課、該留多少時間去排練室創作、我想在ImPulsTanz得到什麼?身體訓練?看很多演出?埋首研究創作?還是花多點時間去認識新朋友?多去ImPulsTanz舉行的社交活動(每晚都有派對!)?當然希望每樣都做到,但關鍵是如何分配這一個月的時間,就是自己要好好做的功課。


在舞蹈節裡,不會只有「舞蹈人」出沒,此行認識了很多不同範疇的人,回到香港更有保持聯繫,期待著日後的種子發芽。


完成一個月密集舞蹈節活動後,不會就這樣離開維也納吧,好應該留點時間給自己跟這個城市相處和探索,五天不多也不少,也為下一個旅程開始前緩衝一下。



18/8-27/8 Choreographic Research Week, B.Motion Festival

*由西九文化區資助

Choreographic Research Week - 早上的討論令大家情緒有點波動了,所以我們決定下午的working session離開studio,到河邊上workshop!

第二站是Bassano del Grappa,位於意大利北部的一個小鎮。在Choreographic Research Week中,一共有十六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香港人佔了兩位,就是我和黃碧琪。這個小組由來自荷蘭的Merel Heering帶領,當中的研究主要以討論形式進行。對我來說,在眾多題目中,最深刻的是「Discovering differences in the personal archive」,不論來自何方的藝術家,也能從聆聽和討論中交換了彼此的「名片」,我們豈能從閱讀一個人的履歷表就可以了解一個人的過去呢?而自己又希望留下一份怎麼樣的存檔?這討論題材所牽涉的點可真多層次且複雜。


很欣賞B.Motion Festival所選的演出作品,比起一些大型舞蹈節來得大膽,我在短短一星期內,觀賞到我十分喜歡和十分不喜歡的作品,感覺很滿足,很久也沒有試過看完一個作品會觸動到我全身的神經,醒了!我得到了藝術的力量!沒有誇張呢,即使是看完一個滿負能量、自己十分不喜歡的作品,我還是會感受到創作人的意圖。意圖清晰、到位的演出為觀眾帶來身心震盪,其實對人類好有營養的!


28/8-1/9 internationale tanzmesse nrw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籌組

一眾香港代表團成員;相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第三站是德國杜塞爾多夫,我跟一行超過五十人的香港代表團參與Tanzmesse國際舞蹈博覽會。出發前,我抱著「去認識有緣人」的心態參與Tanzmesse,認識藝術家固然是我比較舒適的一環,但我也很想觀察一下不同文化背景的製作人和藝術家如何在博覽會表達自己,當中包括香港團隊。


我並沒有緊密合作的製作人,這次找了西九成員Akama Chin作為我的臨時製作人。出發前,我的確有點擔心,這是我第一次出席舞蹈博覽會,如果自己要孤軍作戰的話,是否能處理跟對方溝通製作上的問題。結果,我大部分時間都以self-produce的形式跟不同人對話,Akama主要根據我的取向,協助我約見幾位製作人。此行我發現自己能保持個人風格地介紹自己,不一定推銷才有「商機」,我更喜歡有機地跟人聯繫。也許,亦跟我出席Tanzmesse前,已留在歐洲一個多月參與不同舞蹈節,不停向新朋友介紹自己的藝術取向練習而成吧。


若要分享此行最深刻的一次自我介紹,我會想起我在看演出的期間認識了一名來自澳洲的藝術節總監,那晚我們坐在觀眾席等待演出開始,這段時間往往就是最好的機會將坐在旁邊的陌生人變成朋友,我們開始交談起來,然後得知她明天下午就要離開杜塞爾多夫了,剛巧明天早上是我的會面時段,於是便約了她在香港的展覽攤位見面,分享我的作品概念和錄像,還跟她玩了《時差》(我的編舞作品)中的遊戲。這算是我自我介紹得最開心的一次,是我最理想的約會製作人方式,讓「交易」自然地發生。不,應該是讓「自我介紹」自然地發生。


===

編按:除了藍嘉穎,另一位舞蹈藝術家廖月敏在亦在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下,在2018年7月13至8月13日期間參與了「維也納ImPulsTanz ATLAS編舞駐留計劃2018」,其分享文章請見:ATLAS - create your dance trails 2018

Related Posts

See All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