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舞蹈大同—在於大不同
三十多位來自歐洲、亞洲、南美及北美的DanceAbility™導師證書課程參加者。
攝影:Edward Erlikh
世界各地每年舉行大大小小的舞蹈節,為舞者提供發表交流的平台,為各舞蹈愛好者提供觀摩參與的機會。這些機會,真的屬於任何人?
維也納國際舞蹈節(ImPulsTanz - Vienna International Dance Festival)為全球其一最大型之當代舞蹈節,合適不同舞蹈經驗人士參與。為期約一個月的舞蹈節包含不同類型的活動如工作坊、演出、舞鬥、舞蹈派對,當中不乏適合不同能力人士參與的活動。筆者將於本文就舞蹈節中的「舞動所能」(DanceAbility)導師證書課程和演出《緊》分享舞蹈大同的體現。
舞動所能
「舞動所能」為美國舞蹈家Alito Alessi 發展的動作研究和舞蹈方式,透過系統性的設計讓任何人士也可參與舞蹈,同時透過舞蹈來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把人聯繫起來。任何人士不單指有否舞蹈經驗,亦指不同年齡、身體特質、不同能力的人士。社會習慣以殘疾、傷殘人士來形容因其身體特質而在生活上遇上障礙的人士,如視障、聽障、肢體殘障人士等。但他們只是有著不同的能力,當社會能夠提供配套時,他們所遇到的障礙也隨之減少。如視障人士在讀屏軟件的協助下能使用電腦及智能電話、聽障人士在手語和字幕提供下可欣賞電視節目、輪椅使用者在無障礙通道上能出入自如。在「舞動所能」的理念中,只要有生命氣息便可跳舞。
「舞動所能」起源於接觸即興, Alessi為發展接觸即興的先驅之一。由身體的基礎出發,以接觸、重量轉移等元素而即興創作。當Alessi教授不同能力人士跳舞和創作時,他漸漸發現接觸即興的方式仍不足以讓所有人享受舞蹈,故開始研究其他手法,也就發展成今天的「舞動所能」。「舞動所能」一詞由舞蹈(Dance)和能力(Ability)二詞組成,著重其能力(Ability)而非不能/殘障(Disability),以參與者的特質來發展舞動的可能性。
「舞動所能」建基於四個元素:感知(Sensation)、關係(Relation)、時間(Time)和設計(Design)。「感知」讓人們接連自己的身體和當下;「關係」讓我們與當下的人和物連繫,從而產生互動;「時間」的探索讓我們以身體的智慧去感應當下,而非只按慣性去跳舞。感知、關係、時間的組合讓設計自然而然地發生。「舞動所能」相信身體的智慧會引導動作的發生。在不同的環境和動態的互動下,讓身體表達和溝通,過程中著重參與者的自主。筆者在過往特殊學校的舞蹈活動中,觀察到部份照顧者會捉著智障學童的手來舞動。對於孩子來說,那些是被動的、給操控的動作。但在「舞動所能」中所追求的是參加者自主地舞動,孩子需要的只是協助而不是操控。若只是隨控制而舞動,哪又有何意思呢?往往當導師要求照顧者放手讓學童自主參與時,他們漸漸會自主地舞動,重點或許不是動作的幅度力度如何,而是該動作是自主的選擇。
演繹(Interpretation)是「舞動所能」其一重要理念。基本上沒有要求舞者一式一樣的動作、或講求動作的對錯。不同能力人士對同一詞彙可有不同演繹,如提升動作,每一位參加者都可以有自己對於何為高的定義。縱然在演出中有相對的框架和指引,編舞或舞者間不會把自己的量尺加於別人身上。透過演繹,任何人也可以做到任何動作。在不同能力人士的組合中,每具身體有其獨特處,也有其共通點。共同語言亦是「舞動所能」於設計上一個要點,如一個包括多種不同種類的群體,可以透過身體接觸來引導。目的是令到無人被排於外。
是次「舞動所能」導師培訓共有三十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加者,他們除了對舞蹈感興趣外,近半參加者亦有特殊教育/社會服務的背景。在百多小時的培訓中,學習的除了是「舞動所能」的理念、系統,還有如何跟各類不同能力人士跳舞之要點,包括課堂編排和演出安排。課程提供了於維也納國際舞蹈節教授「舞動所能」公開課的實習機會,並於世界其中一個大型文化區MuseumsQuartier 展演作結。
共融舞蹈演出
舞蹈節其中一項共融演出名為《緊》(Tight),該演出發展自一個於智障人士機構舉行的社區計劃。演出團體tanzmontage.Balance以一年來籌備該演出,每週於智障人士中心進行舞蹈課。演出展示了個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和社會的關係。演出早段由一位成年男士為一位年輕智障舞者鬆綁雙腳鞋帶,然後他們各以鞋帶揈鞋子,有同步亦有交錯。第二段一位中年女舞者跟一智障青年舞者跳出似由接觸即興引發的雙人舞,初由女舞者承托男舞者,發展至二人緊緊糾纏,及後段反由男舞者作出托舉,彷彿意味智障人士不只在於被照顧的角色,他和照顧者互相依附,關係並不是一高一低,而是平等、親密、互動的。舞碼後段一人彈奏三角鋼琴,其餘舞者擠於琴下,彈奏者不是按琴鍵,而是撥弄琴弦。觀眾平常看到的是琴鍵,但發聲要經過琴槌敲打弦線才成,琴弦的鬆緊對音質做成最基礎的影響。很多人還看重外表時,多少人關心內在的心態和信念?這個演出由智障人士來演繹,加強其象徵意義。社會人士很可能只看到他們智力較遜色的一面,但他們的真摯坦誠很可能是不少所謂健全人士所欠缺的。
參加者於MuseumsQuartier進行展演。
相片由作者提供
共融舞蹈的美學
「舞動所能」是當代舞的一種,她對舞蹈的美學帶來另一角度。舞蹈之美,可以來自舞者的能量、肢體技巧、舞碼編排、情感表達和舞台設計等。在於「舞動所能」或其他達致共融的藝術,最核心的美或許不是舞者的身體條件、技巧、編舞、舞台效果,而在於任何人也可共同起舞,以身體溝通表達,沒有人因著其限制而被排除於外,人與人之間因舞蹈而產生的同在和大同。
筆者於社區文化中心負責統籌「共生舞團」,該團以「舞動所能」為主要舞蹈活動藍本。在某次巡迴演出中,有老師表示舞團成員只是身體在動,不如輪椅舞者
般有既定舞步,不算舞蹈;但亦有觀眾分享看見不同能力人士的身體自主、雖有限制但仍很快樂地舞動的畫面令人感動,是真善美的表現。本港於2006年舉行第一個名為「舞出傷健新紀元」的「舞動所能」演出,該演出亦獲得了香港舞蹈年奬。但這十年來的發展有很大的限制(無障礙場地、每趟練習動輒幾千元的輪椅使用者交通費),缺乏持續的排練機會窒外了發展的空間。當然,希望將來有更多資源的投入,讓共融舞蹈之美除了在共融外,在其他美學層面也能得到提昇。
========
C+ DanceAbility™「舞動所能」認證導師、社會工作碩士。共融藝團「共生舞團」及「黑暗劇場」成員。現職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節目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