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就是欠了點鹽巴— —看《2018藝意啟航:日照》有感


《慾罷不能》編舞:馮思哲;舞者:(前)鄧芷韻、(後)張曉晴;攝:麥兆豐


新約舞流的群舞好看,跟團隊眾人齊心一致不無關係,人少少的環境作品也不乏令人驚奇欣喜之作。只是過往看過劇場演出的雙人舞作品就是欠點火候。今次六個從日常生活出發的小品也予人同樣觀感,不過也各有可取之處。


何曉媚《游離份子》的重點是軌跡,雙人舞一開始時兩舞者在台右出口,二人本來貼牆而行,舞步相近,看似一致,一人領行,另一跟隨;軌跡就是貼近舞台外圍順時針繞圈。漸漸一人刻意偏離,對抗展開,二人前進方向爭持不下,雖然繼續前行,但那個圈卻愈來愈少,是表示因循的結果是令世界愈來愈狹隘嗎?作品意圖清晰,就是欠了點想像的趣味,不過游離分子的存在,卻是令重重覆覆的生活多了點變化。


萬天琳的《理還亂》有趣的地方在於手勢,兩舞者同是交叉雙手,一人出「包」,一人出「搥」,就是沒有「剪」,兩位舞者身形懸殊,一高一矮,兩人糾纏時的動作卻沒有一面倒之勢。兩位舞者身體相扣有如死結,正正呼應「剪不斷 」的主題。


胡嘉珮的《聆》開場設計不錯,聚焦燈亮時只見舞者在台中,配合海浪聲給人孤島的感覺,聆聽的目的在於溝通,手托臉頰展示聆聽的動作明顯示意,卻是欠點想像空間。

鄧佩珊《洄》有先天之優,於新約舞流的作品來說,人多確是好辦事,四位藍衣舞者,化身潮汐,配合浪聲音效,舞蹈編排的變奏自然豐富。


最喜歡馮思哲《慾罷不能》,紅黑對比的舞衣很醒目,上紅下黑跟上黑下紅兩款舞衣明顯表明個體的兩面。同樣台面沒有道具,編舞卻妙用掛燈高懸的位置代表欲望的可望而不可即。舞者在台上四處遊走,璀璨燈光令人神往,理智內心卻在關鍵一刻扯後委腿。舞步設計不算太獨特,但雙人同舞,兩位舞者一連串相同的動作,但其一在數拍後才出現,比起動作同步令舞台畫面更有層次。

譚雪華的《烏爾麗卡埃麗卡埃里克》是整晚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作為壓軸之作也非常合適。亮點有三:一、唯一有男舞者演出的作品,而且出場的時機令人意想不到;二、舞者由近觀眾席的出入口進場,加上三位舞者在後台兩邊出入口不時穿插,可見編舞能將舞台空間物盡其用;三、舞衣設計是平常服飾;三點加在一起,豐富了作品的戲劇效果,加上作品背後故事架構較其他作品強,故是六個作品中最為可觀的一個。


演後座談上有觀眾提出乍看以為是同一編舞之作,其細細心觀看,六個小品的表達也能做到主題各異,就是不太準確表達作者原意罷了。也許有人覺得這個展演頗悶,問題並不完全出自作品本身,而是同一舞派出身,師承一致,編舞與舞者的閱歷不深,動作編排類近是自然不過的事;難得的是每個作品也沒有道具輔助,舞台布景也極簡約,只能盡量運用燈光調度及發掘場地的特質善加利用,年輕編舞的畢業作品有此成果已不俗。


一晚演出全由青春少艾的女編舞操刀,就如甜品自助餐上的精美糕點,個別教人唾涎,但一次過湊在一起,難免單調,置身高級酒店咖啡廳卻心思思想去吃牛腩麵。其實歌手出專輯的編排也是快慢歌穿插,或者來一個中休,給觀眾的心情沉殿一下,那樣對創作人會公平一點。


註:《2018藝意啟航:日照》由《藝意啟航》的六位畢業生各自編創的六段作品所組成。


===

程天朗

跨界別寫作人,中學時代起於本地多份報章刊物發表小說、新詩、散文及藝評。現為自由身舞台工作者。


《2018藝意啟航:日照》 編舞:馮思哲、何曉媚、萬天琳、譚雪華、鄧佩珊、胡嘉珮 評論場次:2018年4月19日20:00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Related Posts

See All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