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 香港藝術節「亞太舞蹈平台」十年


《舞得入境》;演出:松根充和;攝:Bernhard-Mueller


香港藝術節2009年開始舉辦「亞太舞蹈平台」,以緊貼亞太地區當代舞蹈發展。首三屆包括香港當代舞的節目,也有促進香港當代舞編舞與亞太地區編舞交流的意圖。不過,自第四屆起,在香港賽馬會支持下,藝術節另辦「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亞太舞蹈平台」便集中展示亞太地區的作品。

此平台在香港藝術節每屆數十個節目中,論規模及資源,應屬小型節目,也可能因為資源及場地限制,每年平台呈獻的作品,絕大部份為獨舞或雙人舞。當然,這也符合當代舞國際舞台的趨勢——除了大型舞團及藝術節的製作,巡演的作品均以輕省為主,以符合日益緊絀的文化資源。規模雖小,但也的確讓香港觀眾認識到不同亞太地區的當代舞面貌。可惜的是,演出數量一直在減,由最初的六個,逐步減至三個,到過去三屆的兩個演出),感覺較單薄。雖然香港也有舞蹈機構推介亞太地區當代舞的演出,但除了東邊舞蹈團之外,其他似乎都不是定期的節目。因此,亞太舞蹈平台其實是舞迷認識鄰近地區當代舞的一個重要窗口。與藝術節另一系列「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可謂相輔相成。

今屆是該平台十周年,藝術節似乎也相當重視,帶來了三個節目共四個演出,包括《舞得入境》、《身身相印》、《萬有引力》、《蚊型城市間》,不僅編舞背景相異,題材創作亦相當多元。

《舞得入境》未夠深入 定居維也納的日裔編舞松根充和,以美國艾文·艾利舞團的非洲裔舞者身份入境以色列時,因其穆斯林名字而被帶到隔離室查問,最後需要當場跳舞才能洗脫嫌疑的新聞事件為靈感,創作了《舞得入境》。形式上甚有心思,彷如將藝穗會樓上劇場化成一個展覽室,松根充和在台後的牆邊與地上均放上報紙、放大的照片、書、DVD、護照等不同的物件,松根充和猶如一個解說者或展覽導賞員,逐一利用這些物件與自己這些年來在不同地方入境時偷錄關員的片段,將這則新聞結合自己的經歷而演化出這個觸及身份、種族、國界、人口流動及全球化現象的演出。說觸及是因爲作品並沒有深入討論或剖析這件事反映出的全球化下因著恐怖主義而引發的恐懼、猜疑、歧視與監控背後的深層意義,而較多是他因著事件而興起這創作構思。 在拆解及鋪陳事件上,松根充和頗能有機地摻合舞者事件與自己經歷。其中某些入境的遭遇,也能引起共鳴。印象較深刻的一段是他提到將自己的眉毛剃下,一條一條黏到唇上成鬍子,再拍照然後用於護照。當關員核對其身份時,護照上的他與眼前的自然大不相像,引出了外貌、身份、所謂我的不定性。

《萬有引力》;編舞:奧菲爾.約迪拉維治;攝:Thomas Müller

《身身相印》題旨結構清晰 澳洲及德國兩邊發展的馬丁.赫辛,作品《身身相印》的野心極大。雖然跟《舞得入境》同樣用上錄像道具,但他透過三個舞者的身體動作,審視數碼時代中所謂經典再現的意義為何。一個個二十世紀以來的現/當代舞經典片段,被抽離時空,以GIF動畫的形式在布幕上再次展現,三位來自不同年代的舞者在現場跟著動畫不斷重複演繹那些動作——但「重現」的動作背負的意義是否仍然一樣?三個舞者,動作做來也有不同的質感和層次。當歷史在動畫及現場如此被拆解及重構,叫觀眾想到每個動作都是唯一的,而我們應該如何閱讀及理解這些重現的意義?赫辛採用了相當數量的文字去闡釋其想法,舞者的唸白不少,其中更有些需要三人同步唸出,但跟動作同樣地有著些微的差異。

舞者不僅複製動作,她們還肩負了「重構」的工作——演出中的動畫播放,台燈或各樣的道具,他們都要自己親自動手搬運。赫辛由此展示台上的演出並非舞蹈歷史的全部,在台下或後台的,其實也是歷史的一部份。《身身相印》有一個很清晰的題旨和結構,但重複動作的部份稍嫌太長。


《蚊型城市間》;編舞:尼克.鮑華;攝:Bryony Jackson​

《萬有引力》、《蚊型城市間》技巧高 同場演出的《萬有引力》及《蚊型城市間》無獨有偶都是雙人舞,而且都是以對決形式呈現。《萬有引力》由以色列海法編舞奧菲爾.約迪拉維治構思,他與舞者艾殊.艾維威一同在一張六米乘六米的體操訓練氣墊上演出。約迪拉維治說自己希望結合當代舞及雜技的元素,《萬有引力》中的確有不少雜技動作。因為氣墊的彈性,令兩人在其上郁動時,除了動作之外,還加添了「浮動」及「不穩」的元素,令每一個動作都有多一個層次,如跳起落地後會微微一彈,兩人接觸時也同時要提防跌倒等。兩位舞者充滿能量,合作性相當高,也充分利用了氣墊的特性,是一場相當高水平的演出。

《蚊型城市間》原來是一個為期四年的青年舞蹈交流計劃的成果展示。由澳洲悉尼b-boy及編舞家尼克.鮑華創作,兩位舞者分別為來至柬埔寨金邊的依瑞克.密夫及澳洲達爾文的林世勳。他們在傳統的Battle 圈內互相競技,觀眾圍在圈外觀看他們對決。兩人的身體非常柔軟,動作及技巧都掌握得很不錯。你一段我一段的跳著,既有競技的意思,也有溝通對話的況味。即使是同一種舞蹈語彙,但相異的文化背景,令即使是既定的動作程式,但編排和處理上也有分別。二十多分鐘的激烈對決後則是相愛相憐的雙人舞,叫人深深感受兩人間的友誼與默契。整體是相當出色的。

這次四個作品,除了各有創作構思及不同的表現形式之外,也叫我留意到這一屆有兩位編舞,都在本國以外的地方創作,想起早幾年的編舞,如新西蘭的羅斯.麥克科馬克(2016)、韓國的芮孝承(2015)、台灣的孫尚綺(2013)等,都曾或仍在歐洲發展,反映了這幾年亞太區舞蹈人口流動的現象。由此也叫我想到香港當代舞發展相當蓬勃,但往外闖的舞蹈人口似乎不多,是本地舞蹈家沒興趣向在外地發展?還是過去政府支持表演藝 術發展時忽略舞蹈家向外發展的需求,而沒有相應的支持?還是本地舞蹈界人士還未有出外的條件?幸好近年不少藝術機構主辦或資助藝術家往外交流,積極為藝術家提供機會和條件,也有藝術家努力尋找機會,希望可以讓本地當代舞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


《舞得入境》

演出:(日本 / 奧地利)松根充和

評論場次:2018年2月23日20:00 藝穗會樓上劇場

《身身相印》

導演:(澳洲 / 德國)馬丁.赫辛

評論場次:2018年3月14日20:00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萬有引力》、《蚊型城市間》

編舞:(以色列)奧菲爾.約迪拉維治、(澳洲)尼克.鮑華 評論場次:2018年3月16日20:00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聞一浩 舞蹈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