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蜜柑色的芭蕾旅程 —香港芭蕾舞團「芭蕾新紀元」專題座談會側寫
(左起)香港芭蕾舞團藝總監衛承天、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北京國家大劇院舞蹈藝術總監趙汝蘅、澳洲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大衛‧麥卡利斯特、日本Star Dancers芭蕾舞團總監督小山久美;圖片由香港芭蕾舞團提供
夏日初至的六月,蜜柑色的陽光映照下,來到文化中心參加了香港芭蕾舞團主辦的「芭蕾新紀元」專題座談會。作為「當代芭蕾加料節目」(Ballet PLUS+)最重磅的環節,這場座談會的舉辦地點卻出人意料地沒有選在更為「正式」的場地,而是設在文化中心大劇院外的公共空間,原來這是香港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衛承天(Septime Webre)有意為之的選擇,他希望這場座談會不但是一場舞蹈界專業人士的會晤,更像是一次「家庭聚會」,比起逼仄封閉的場館,不如改在開放的空間,更易令來賓和對芭蕾有興趣的路人感到輕鬆愜意。
就這樣,像一場親朋好友相約去旅行似的,6月1日早上10時,一輛名為「芭蕾新紀元」的火車出發了。
在香港芭蕾舞團行政總監譚兆民與藝術總監衛成天的簡短致辭後,我們到達了第一站:「藝術.由此起」(It starts with the Art!)。這一環節的座談邀請了四位重量級的舞團藝術總監與會:來自澳洲芭蕾舞團的大衛.麥卡利斯特(David McAllister),日本Star Dancers芭蕾舞團的小山久美(Oyama Kumi),原中國國家芭蕾舞團團長、北京國家大劇院舞蹈藝術總監趙汝蘅,以及香港舞蹈團的楊雲濤,並由東道主衛承天擔任主持。
四位藝術總監不約而同地由「跨界合作」這一關鍵字切入討論,探討各自的舞團是如何以藝術創作回應當下的。大衛.麥卡利斯特介紹了澳洲芭蕾舞團是怎樣與其他界別的藝術家一起創作的,例如舞團的客席編舞Tim Harbour與建築師Kelvin Ho之間的合作,並寄望在跨界的交流過程中,能通過另一種角度來看待、回應芭蕾這項藝術;身為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的楊雲濤早就以《風雲》、《倩女・幽魂》、《中華英雄》等舞作,跨過了「流行」與「高雅」的三八線,令「舞蹈藝術」不再只是一個高高在上或被邊緣化的字眼;同樣地,Star Dancers的總監小山久美認為,「芭蕾」也不應只在精英文化的範疇內畫地為牢,於是也向流行文化取經,將廣受歡迎的經典遊戲《勇者鬥惡龍》(Dragon Quest)改編成芭蕾舞劇搬上舞台,吸引了不少不常欣賞芭蕾舞的觀眾買票入場;趙汝蘅則指出,芭蕾的「包容度」勢必隨著時代的遞進而變得越來越寬,因此中國國家芭蕾舞團也嘗試向電影、戲曲等領域「借用了一些力量」,創作出《牡丹亭》、《大紅燈籠高高掛》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另外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衛承天問同樣身兼「藝術總監」與「編舞」兩種身份的楊雲濤,他是如何看待這二者的?楊回答說,「藝術總監」與「編舞」是兩個概念,有時一個好的藝術總監並不是一位好的編舞。藝術總監作為一名管理者,首要的職責不是創作,而是要確保舞團的正常運作,也要令到周圍的追隨者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相對來說編舞則是一件更自我的事情。「對我來說,這二者更像是理性與感性的交織,在這兩種思維方式之間找到平衡,就是我及我領導的舞團能平穩發展下去的重要原因。」這番身處「藝術總監」與「編舞」身份角力之間的夫子自道,可能也是香港不少藝術團體的領航人正面臨的處境。
接著,在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總監方昂美(Alison Friedman)的主持下,IMG Artists高級副總裁馬修.白蘭素(Matthew Bledsoe)、舞蹈之夏巴黎藝術節副總裁皮亞.迪班斯(Pia DeBrantes)、杜拜歌劇院藝術總監約瑟.科拿(Joseph Fowler)、喬伊斯劇院節目總監亞倫.麥托克斯(Aaron Mattocks)和中央芭蕾舞團副團長王全興,談論了各自的藝團如何在委約、製作作品的過程中應對來自「觀眾」與「藝術家」兩方面的需求。
下半場的行程來得更自由一些,來賓可以選擇轉場去欣賞港芭舞者江上悠和胡頌威為「香港酷」編創的新作;亦可留在原地傾聽策展人劉中達與《男生.故事》的導演黎宇文以及《Dance Cuba: Dreams of Flight》的導演仙菲雅.紐波特(Cynthia Newport)的談話,看舞蹈與人情如何在光影中舞動。
隨後,我們來到了下一站「人才.輩有出」(Look who’s all grown up!),由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主管(舞蹈)陳頌瑛引領對話,來自北京舞蹈學院的孫杰、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主任張曉雄、韓國國家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院長金善姬(Kim Sun-hee),分別就怎樣培養下一輩舞蹈從業人員做了分享。
作為一個教學與研究並行的綜合學府,北京舞蹈學院會定期邀請國際著名編導來教授他們的名作選段,並要求學生在學習芭蕾的同時也學習中國舞等其他的舞蹈語彙;而在培養舞者技巧的同時,亦重視在舞蹈學術研究、舞蹈作品創作、舞蹈文化傳承等多方面並行發展。
(左起)「當代芭蕾加料節目」策展人劉中達、《Dance Cuba: Dreams of Flight》導演仙菲雅.紐波特、《男生.故事》導演黎宇文;圖片由香港芭蕾舞團提供
張曉雄老師則講解了台灣的舞蹈教育情況:九十年代以來台灣基礎教育越來越制式化,在舞蹈教育上也有同樣的問題,每位學生都必須主修五種課目:表演、教學、編創、推廣、技術,但如果學生在「表演」科目的成績不高,就沒有表演的資格。為打破這種教育體制的束縛,1998年台灣將原本的五科都統合為「表演」,令所有學生都有表演的資格,並可以自由選擇副修方向,讓他們有堅實訓練基底的同時,也擁有對未來的自主權。
最後我們來到了首爾,韓國國家藝術大學(K-ARTS)是韓國唯一一所以培養藝術人才為目標的國立學府,在舞蹈學院的課程設置中,不像其他學校會以舞種分科,K-ARTS的科目分為理論(Theory)、創作(Creation)、實踐(Practice)三類,亦即每位學生都要修習芭蕾舞、韓國民族舞、現代舞,而不是專攻一種舞蹈。學校也像北京舞蹈學院一樣,會時不時邀請國際上知名的編導來演示、教學他們的作品,拓寬學生的眼界。
在終點站迎接我們的是歐美編舞界的兩大巨星——克里斯多夫.惠爾頓(Christopher Wheeldon)和特雷‧麥英泰爾(Trey McIntyre),他們分別講述了《匆匆》(Rush)與《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的編創過程及細節,兩支骨肉豐滿的舞作也於當晚的《芭蕾精品匯演》揭幕。
室外蜜柑色的陽光顏色漸深,室內的「芭蕾新紀元」專題座也隨著熱烈的掌聲落幕了。夜幕降臨,大劇院的幕布再度升起,是晚上演的《芭蕾精品匯演》為整個「當代芭蕾加料節目」,乃至整個港芭2017-2018舞季畫上了一個句號。而下一個芭蕾舞季的旅程也將在不久後開啟。
(左起)《生活中的一天》的編舞特雷‧麥英泰爾、香港芭蕾舞團藝總監衛承天;圖片由香港芭蕾舞團提供
===
楊騏
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文學碩士。願以理智裝載感性,以文字書寫舞影。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