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 與身體同行:《身體漫遊旅行團》

香港人對旅行的熱愛,可謂冠絕全球。然而在瘋狂食玩買背後,出走是為了體驗異國文化?反映對香港的失望?為了逃離現實的困窘?再問下去,相信可以寫成一篇博士論文——偏偏以「旅遊」這個行為作主題的作品或討論,在香港仍不常見。因此,由「不加鎖舞踊館」主辦的《身體漫遊旅行團》就更值得期待。是次節目主要於香港中文大學舉行,包括六位舞蹈家的五個演出及四個展覽,「以身體作媒介,探討現代旅遊命題」。其中,筆者出席了以下的節目。

徐奕婕:《Pick-A-Flower》

徐奕婕作品《Pick-A-Flower》;攝:周金毅

提起徐奕婕,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花,畢竟她過去多個作品都以花為題材,《Pick-A-Flower》當然也不例外。演出以一對一進行,舞者邀請參與者坐在草綠色地毯上,抽出一張卡,再根據卡上的花種,與觀眾展開對話及舞蹈。

甫開始,舞者便問了幾個關於花的問題:「你有收過花嗎?在甚麼場合?是甚麼品種和顏色的花?」談到我並不喜歡收花:「因為這是一個看著生命由盛放到枯萎死亡的過程。」「感覺像看著這個城市中的某些東西,一點一滴地消失嗎?」「也許吧,但今季的花朵枯萎之後,下一季又會盛開。城市的消亡卻不然。」「也可能只是它們的生命周期太長,我們看不到。」

然後,舞者請我閉上眼睛,伴隨香薰和音樂,輕輕倚傍在我背後,如路邊植物拂拭到身上;繼而加重四肢的力度;最後遠離,剩下她踩在地毯上的聲音在四周響起,像被風吹花葉的「沙沙」聲所包圍。

演出歷時十五分鐘,由場地佈置、舞者散發的氣場、關於花的對話以及舞蹈,都溫柔而令人放鬆。尤其是最後的舞蹈,雖然看不見,卻以嗅覺、聽覺、觸覺開啟我對花的想像,並勾起日常生活中,與花擦身而過、置身花的氣味和聲音中的細碎記憶。與其說這個作品帶領觀眾漫遊花的世界,不如說它由花出發,讓我們重新感受世界——難怪在詩人眼裡,一朵花足以照見天堂。

黃碧琪:《感官漫遊》

黃碧琪作品《感官漫遊》;攝:周金毅

和徐奕婕一樣,黃碧琪在是次節目中,也選取了她最熟悉的題材:身體、性、性別。《感官漫遊》由一眾參與者圍著站在石頭上的舞者,各人手持麻繩,繞過舞者的身體,繩的另一端則由對面的參與者拿著。當我們互相拉扯麻繩,便能夠如扯線公仔般操控舞者,也會在她身上留下痛楚和傷痕。

這個作品的靈感,源於舞者在西班牙參加的性愛工作坊。各國同學對性的開放和對彼此的尊重,令她大開眼界,決定向香港觀眾分享是次經驗。「我們的身體有很多不同可能性,正如大家以為我被麻繩得勒得那麼緊,一定會很難受,但其實我覺得很爽,遇到危險時也有方法脫身。」

舞者對痛楚、操控、快感的看法,以及這個作品的形式,不禁令人想起BDSM(綁縛與調教、施虐與受虐)文化。問題是BDSM的首要規則在於「共識」(Consent),要求所有參與者在事前了解活動細節、彼此的慾望和底線等;《感官漫遊》的參與者卻只在演出前被告知「扯著這條繩就可以了,或者會拉得有點緊,但不會弄痛大家」,對活動背景、目的、內容可謂一無所知。

基於以上原因,再加上彼此之間並不熟悉,大部分人在演後分享都指出,因為擔心弄傷舞者、弄傷自己、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情,而無法投入,更遑論享受當中的快感。因此,如果有機會重演,建議在演出前簡介有關背景和內容,讓大家在較安心的環境下參與,相信更能開放身心,讓感官盡情漫遊。

李偉能:《我們的合照》

李偉能作品《我們的合照》;攝:周金毅

相比之下,李偉能的《我們的合照》則偏向理論性:在演出空間放置兩張椅子,邀請觀眾互動並與他合照,而這些合照稍後會被張貼出來,成為展覽內容,藉此「探索身體可發展的奇觀和在現代旅行當中的合照的想像」。

如同許多互動演出,最初幾位參與者都稍微保持距離,後來卻變得活躍,嘗試運用椅子,與舞者擺出不同姿勢,甚至放膽撥弄他的頭髮、對他呵癢。在旁觀看,這四十五分鐘就像一場即興形體試驗,有趣之餘,也看到參與者逐步舒展身體、發揮創意的過程。

特別的是,照片通常只能呈現拍攝一刻的狀態,尤其是充斥網絡的旅行合照,更刻意著墨於當下的美人美景;《我們的合照》卻完整展示了照片背後,由一點到另一點的身體歷程。兩者的落差,令人反思我們在拍攝、分享照片時,被忽略的經歷和感受。

邱加希:《與陌生人同行》

邱加希作品《與陌生人同行》;攝:周金毅

與陌生人共同參與即興演出並不容易,而邱加希的《與陌生人同行》,更開宗明義要參與者在一小時的活動裡互相扶持、牽手同行。節目於大學站旁邊的小路進行,大家須戴上眼罩,在「我的聲音在這裡」、「小心前面」等簡單提示下,合力走完一段不短的路途,當中有樓梯、天橋,還有往來的行人和單車。失去視力的眾人只能伸張其他感官,與同行者摸索安全前行的方法。

雖然創作者的意圖在於探討溝通與人際關係,然而採用蒙眼形式,令人忍不住重新思考我們感知、探索陌生環境的方式。

尤其是旅程結束後,邱加希自己戴上眼罩,要求恢復視力的參與者把她帶回大學站,大家才驚覺剛剛細心摸索的環境,難以連結到眼前影像。

反過來說,當「觀看」成為理解世界的主要途徑,我們應該如何保持其他感官的敏銳,並將它們連結起來,成為完整的(身)體(經)驗?

以及……

除了演出,《身體漫遊旅行團》也包括四個展覽,當中最有趣,也最能呼應《與陌生人同行》的,可說是李思颺的舞蹈錄像《低頭族》。在幾分鐘的短片中,舞者在路邊、在公園裡舞動身體,眼睛卻從未離開手機。但當我們細心聆聽,就會發現背景中有鳥鳴、有種種城市的聲音,偏偏在現代生活,大家的感官和身體移動,都被手機熒幕分割得支離破碎。

也許,《身體漫遊旅行團》探討的「旅遊」命題,不完全是我們熟悉的那種向外求索的旅行,而是回歸內在,重新認識身體、感官和慾望的旅程。

===

李慧君

獨立作者、編輯、藝術行政。由於無法抗衡驛馬命格而恆常在香港、德國或兩地之間遊走、觀看和書寫。於 2017 年出版個人著作《如是我紋:十個紋身港女的自白》。

《身體漫遊旅行團》 編舞:(展覽及演出)徐奕婕、李偉能、黃碧琪、盤彥燊、邱加希 展覽:徐奕婕、李思颺 、邱加希、李偉能 評論場次:2018年1月20、23日 香港中文大學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