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阿科尼的返鄉之路


《當初》;舞者:謝曼恩.阿科尼;攝:Thomas Dorn


非洲之於香港人,一般的印象總離不開「荒漠、野獸、貧窮和戰亂」吧?但是,到底又有多少香港人會想到,其實我們現下的政治、文化處境跟「非洲」竟是如此的相似?在今屆世界文化藝術節中,來自塞內加爾的謝曼恩・阿科尼(Germaine Acogny)為我們揭示了後殖民時代精神返鄉之路是如何的複雜而糾結;被譽為「非洲現代舞之母」的阿科尼帶來了兩個近作,分別於2014和2015年首演的作品《當初》(Somewhere at the Beginning)和《本相》(Mon élue noire-sacre #2 My Black Chosen one)。兩個作品風格迥異,卻連繫著相似的命題,關於身份的、家鄉的、尋根的故事,阿科尼以她的身體述說非洲的故事,讓我們在香港領受了那一道罕見的赤道風景。


阿科尼生於塞內加爾,在首都達喀爾長大,早年到法國學習芭蕾及現代舞,回國後致力於發展現代舞與非洲傳統舞蹈的融合與創新。阿科尼的父親自小受法國殖民教育影響,曾是一名政府官員,退休後寫了一部自傳,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書中提及父親對於身為祭師的祖母的抗拒,以及對於世界大同的想法,引起了阿科尼的興趣,《當初》就是以此出發,探討阿科尼與父親的關係,以及對非洲身份的反思。雖然阿科尼是以舞者為本位,但《當初》的敍事手段並不建立在舞蹈動作上,反而運用了影像和文本,而阿科尼極具表現力的身體站在台上舉手投腳之間,故事已經娓娓道來。本劇導演米卡爾・塞雷(Mikaël Serre)具舞台攝影師經驗,其舞台調度特別是影像的運用,與阿科尼的身體語言,配合得非常恰當,令人印象深刻。


由著名的奧利華・杜博思(Olivier Dubois)編舞的《本相》是他第二個《春之祭》的作品。是次他大膽地利用了獨舞方式來演繹,把焦點集中在「被選中者」的意象上,並通過阿科尼獨特而強大的表演者身體叩問黑人身份的問題。演出主要集中在一個盒形的台階上,台階置於舞台中央,阿科尼從黑暗中慢慢顯現,做著各種角色的形象,例如抽煙斗的老人、雄赳赳的軍人、婦女、祭師等,令人聯想到非洲人的種種形象,而阿科尼不斷地跟隨著《春之祭》的音樂,愈跳愈變得激昂,最後更打開了台階,形成了一個彷如祭壇的圍欄,她跳進去,並以白色顏料在圍板上瘋狂塗鴉,令人想起古代非洲在大石上繪畫神秘符號的祭師;白色的顏料與阿科尼的膚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兩者又不禁讓人聯想到殖民歷史與自身文化的糾纏,就像老人家喜歡以香蕉形容受了西方文化薰陶的亞洲人,白色的液體流出,是否意味著如阿科尼的經歷過殖民統治的非洲人,無法擺脫的一種身份混雜?(同時,擺脫又是否必要呢?)


從《當初》、《本相》兩個作品中,讓我們意識到後殖民是一個難以釐清的議題,放諸非洲眾多國家,哪一國不是在後殖民狀態中掙扎著、煎熬著?而反觀香港,雖然在「脫殖」的過程中,幸然地,我們不如非洲的例子般充滿了血淋淋的戰爭,但在文化與身份的追求中,還是與非洲人民身同感受的。作為藝術家的阿科尼用溫柔的方式說出強而有力的話語。在尋找身份的過程中,以自己的身體說自己的故事是,並深耕自己的文化,開放地對話。正如阿科尼曾如是說:「我是一個以身體去表達政治生態的舞者。我認為身為非洲人去表述我們自己的故事非常重要。我們不能再讓其他人去訴說非洲的事情了。」


===

謝嘉豪

生於香港。畢業於聖若瑟大學哲學系。從事文字及編輯工作外,亦兼具多年表演經驗,現任舞踏藝團「以太劇場」團長。


《當初》

導演:米卡爾.塞雷

編舞 / 舞者:謝曼恩.阿科尼

評論場次:2017年11月17日 20:00 香港大會堂劇院

《本相》

意念 / 編舞:奧利華・杜博思

評論場次:2017年11月19日 15:00 香港大會堂劇院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