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不等價交換——淺評《凝體術》
舞者及編舞:(左)李思颺、(右)王丹琦;攝:Jesse Clockwork
李思颺、王丹琦既編且跳的《凝體術》,超凡的舞藝一如既往令人看得屏息靜氣,心中喝采,今次在黑盒小劇場上演,觀眾就更能感受到舞者強大的氣場。如他們在場刊所言,「『凝』則有凝視、放慢、固定之意……最好的醫治不是休息,是鍛鍊」。可想而知,舞者久經鍛鍊的身體才是今次演出的主菜,沒有炫目的舞台效果,觀眾最後的目光只會「凝」在舞者身上。
《凝體術》是編舞在捷克布拉格時受鍊金術啟發而衍生的,這令我想起主題「等價交換」的動畫《鋼之鍊金術師》。主角靈魂被困在盔甲內,而盔甲在《凝體術》則擔當了很重要的角色,盔甲一方面保護身體,另一方面造成負荷,消耗體力之餘也限制了動作的流暢與幅度,而「限制」也是《凝體術》核心的命題。
舞台呈狹長形,觀眾安坐舞台兩側看舞者來回「奔波」地演出。舞台兩端各有一裝置,舞台深處是一度「鋼板」,近入口的位置就放了一個大木箱,內裡乾坤在演出中段才解開,懸念製造張力。坦蕩蕩的舞台沒有什麼機關,編舞只是靠密集的台燈亮滅交替下,做成時空斷裂的效果。作品要探討的是限制中求存,舞者穿上不同部件的盔甲上場(有些在頭上、有些在臂膀上),就像競技場上的勇士,只是今次的對手卻是自身。那道大鋼板就像一道打不開的門,反光的金屬也像一面鏡,舞者打破困局的同時也在自我觀照。
舞蹈中的盔甲拆件成身體不同部位,每位舞者要突破的限制也不同,如果你最擅長的動作被限制,不是找別的出路,就是花時間鍛鍊體能,化限制於無形,務求達至舉重若輕的境界。這次演出最可觀的場景是眾人抓著那件又重又墜的鎖子甲舞動,動作設計卻瀟灑流麗。身形嬌小的馬師雅穿上十三公斤(三十磅)的鎖子甲跳舞,靈巧的舞步令我有一刻懷疑那件銀閃閃的衣服是不是真的鎖子甲。
田徑運動員練跑時會在腳上綁上沙包,卸下重量出賽時才能似燕飛翔。舞台之所以令人迷醉,是在乎觀眾相信什麼,而不是真實發生了什麼。觀眾希望見到的是「負重」苦練後的成果,是解除束縛後的輕,而不是負重的模樣。我不否認「披甲上陣」帶來原始的震撼,如「鍊金術」的終極目標是永生,那麼先得捨棄沉重的肉身,才可令靈魂不滅。「鍊」在於轉化,如果舞蹈員除下盔甲後舞蹈仍可以展現那種震撼力,才是真正揮灑自如地掌控身體。
時間是另一個限制,一般舞蹈演出不出一小時,因觀眾的集中力與舞蹈員的體力都有限。演出時間愈長,表示舞蹈員是進一步挑戰自己的體力和觀眾的耐性,看著那些彷彿是靈魂出竅的肢體擺出高難度的動作,心中一面喝彩一面卻一面忖度何時完結。
凝練,切忌冗長雜蕪;提煉,是萃取精華。作品取名《凝體術》,我就只看到反覆操練的成果,木箱打開之後,高潮已過,全台盡黑再亮燈,丹琦頭埋在泥土中,就是一個很有力的結尾;之後眾舞者那後在泥中找挖出骷髏的部分有點拖拉。
凝體術團隊努力的成果令人折服,可惜未夠凝練。放慢,也可以緊湊,現在整體感覺不夠乾脆,付出應得更佳回報,現在則是不等價交換了。
===
程天朗
跨界別寫作人,中學時代起於本地多份報章刊物發表小說、新詩、散文及藝評。現為自由身舞台工作者。
《凝體術》
編舞:李思颺、王丹琦
評論場次:2018年10月5日20:00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Opmerki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