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 讓苦澀的當代舞劇《甩隙咔》甘脆

文:葉智仁


「字」得其樂(食字)是伍宇烈的創作僻好。他把芭蕾舞劇《The Nutcracker》(胡桃夾子),諧音化為新編的當代舞蹈劇場名字《甩隙咔》,既語帶雙關地轉化傳統劇情,亦繪形繪聲道出「老化」的題旨。主角「黃老伯」(Uncle D)及殘舊的士兵玩偶活動起來都會「隙礫咔嘞」。直面老人「甩頭髮又甩掉記憶」、殘兵「甩手甩腳又甩色」,我們需要坦然接納時間的無情,還是要勇於發掘存活的「耆」趣?


《甩隙咔》反因循,選了被眾人忽略的Uncle D(Drosselmeyer),即那位在聖誕夜為小朋友帶來手工藝品的老伯為舞劇的懸念,為香港家庭的大小朋友講述一個可能是發生於天橋底「紙皮盒城堡」內的故事。


《甩隙咔》/攝:Yvonne Chan(照片由城市當代舞蹈團提供)


作品開始時,隨著柴可夫斯基曲調,那身穿紅綠軍服的胡桃夾子士兵在台上蹦跳,代表著力量和好運,象徵保護「紙皮王國」這家園。然而,主人(黃狄文)老伯旋即被兩位披著黑衣的男女惡魔耍弄,取走了他手中的信件,又被偷偷放回衫袋裡。這段三人舞肢體動作配合出色,富幽默感,亦巧妙地吐露了老頭兒有認知障礙的端倪,為「讀信人」送來的苦澀,勾起過往少年「卜卜脆」的回憶;也打開一家圍爐共聚、何等甘美的盼望。


在虛幻記憶中,孤獨的黃老伯與兒時、青年期、壯年及步入中年的自己再遇。被遺棄的老人在群舞演員間穿梭,藉各人動作間的碰撞、依附或對抗,觀眾彷彿看見他們想逃避甚麼、懷念甚麼,而感到遺憾的又是甚麼。舞蹈道具有中式筷子的節奏運用和港式摺櫈作視覺場面的線條襯托,既顯出本土風格的吃文化、家居文化,甚或摺櫈作武器的打架聯想,也讓劇場空間在聚與散的對應結構上,有蒙太奇式的拼接位,加上安排舞者們巧妙地從紙皮盒衣櫥或抽屜中進進出出,更體現了編導及佈景設計者的心思。而所謂「卜卜脆」的合家歡元素,就是童年黃老伯以摺櫈作步槍的緊湊演出。他與胡桃夾子士兵攜手大戰橫行鼠輩,最後擊潰那個像舞火龍般凌厲變身的紙皮盒機械人,真的能夠推開兒童觀眾的心扉。綜觀第二幕的「紙皮王國啲魔法」,散發出的「香港味」既本土也混合。因配合《胡桃夾子》角色舞蹈的音樂編排,一眾舞者能盡情根據自己的專長把拉丁、芭蕾及民族舞肢體詞彙融入其舞,像茶餐廳「鴛鴦」,有咖啡的香和奶茶的濃滑感。


《甩隙咔》/攝:Yvonne Chan(照片由城市當代舞蹈團提供)


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合家歡舞蹈劇場,從《小王子》到《小龍三次方》都是偏重成人胃口,而《甩隙咔》就是半生瓜。當觀眾愛上苦瓜的甘味,也許已走了人生一半路。第三幕,讓筆者印象深刻的舞段,是黃狄文不停的慢慢繞台打連串的側手翻。內心隨轉探問,這傳遞甚麼?黃老伯抑或中老年舞者自身在台上的辛酸?作為團隊齒輪的無奈?壓軸最觸動的場面,是狄文敲打鋼琴、拉扯著穿芭蕾舞裙女孩時噴發的憤怒和不滿。他善用肢體投射出角色心理感覺的能力,值得讚賞。


黃老伯是老工匠,他的士兵玩偶也隨歲月破損。至終章,他在一陣哀悼歌聲中,在白信紙如雪飄揚中,停轉。《甩隙咔》對孩子來說,算不上充滿港式脆味的芝士批,但對部份的家長來說,可能是夏日爽脆回甘的半生瓜。



==

葉智仁

香港舞評及劇評人,現為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



《甩隙咔》

城市當代舞蹈團

編舞/創作:伍宇烈、林詠茵(青年舞者)

排練指導/創作:龐智筠、鄺韻儀(青年舞者)


評論場次:2021年8月21日 19:30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