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 由《霓虹》看跨媒體舞蹈音樂劇場的新嘗試


攝:Henry Wong@S2 Production

香港舞蹈團的創意項目「八樓平台」已經營十年有餘,旨在為有潛質的青年藝術家提供發表作品、探索新鮮藝術表達的空間。最新的作品,是一齣名為《霓虹》的跨媒體舞蹈音樂劇場,於六月底至七月初在上環文娛中心八樓演出。


提出《霓虹》創作概念的,是香港舞蹈團駐團琴師陳倩婷。她十年前首次接觸美國作曲家卡和爾(Henry Cowell)的曲目,被他大膽破格的演奏技法與記譜方式吸引。今次,她將卡和爾不循常理的鋼琴獨奏作品,由始至終穿插於這一劇場演出中,與另外幾位主創(擔任戲劇指導並寫作文本的鍾燕詩,以及創作指導梁嘉能等)合作,嘗試糅合音樂、舞蹈和劇場元素,令到整齣作品在形式上尤顯豐富飽滿。


統觀全劇,《霓虹》的主創十分清楚「加法」的妙處:他們頻繁在舞台上呈現聲光電的刺激,似乎是對於當下城市紛亂混沌生活的反諷;他們也樂意嘗試各類互動,不論是舞者與台上鋼琴演奏者之間的互動,抑或是觀者與演出者之間的互動,都在不住地暗示這作品希望探究人與人、人與空間的關係。


「加法」本身無可厚非,畢竟觀者進入劇場內,正是為了看一場烏托邦的幻景,再細想這幻景與生活之間似有還無的曖昧。不過,一味地做「加法」恐怕會給觀者帶去些許厭倦疲憊之感,畢竟再好吃的食物也經不起一而再、再而三地品嚐。


以《霓虹》為例,各位主創顯然各具特長,並在不同的領域足以獨當一面,不過當他們聚在一起,他們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己之所長,而是如何令到不同的元素配合得宜,以呈現出諧和且富張力的觀感。而在《霓虹》中,我們見到努力彈琴的獨奏家,賣力舞蹈的舞者,以及舞台表現力十足、且演且跳的演員,卻多少有些拿捏不清台上眾人彼此之間的互動。


例如,雖說作品由卡和爾的旋律牽引出來,現場觀舞時的我們,卻並未見到太多舞者肢體動作與音樂語言之間的呼應。像是舞者以手掌擊打琴弦,究竟與作品敘事本身的關聯在哪裡?又如,舞作章節之間的轉換奇詭甚至突兀,由此帶來舞者的身份邊界模糊,時而像是口齒不清的原始人,時而又沉溺於都市人自憐自傷的情境中。這般多少有些任性的轉換與鋪排,加重了觀者詮釋的難度,以至於觀看的焦點分散,較難投注深切的情緒,宛若旁觀一場又哭又笑的詼諧劇,卻與己無關。


個人以為,所謂舞蹈音樂劇場,並不僅僅是將一架鋼琴擺在舞台上,以現場音樂演奏配合舞者肢體動作完成一場即興意味濃重的表演,而是藝術家如何在舞蹈與音樂這兩種藝術媒介之間,尋找呼應或是張力的過程。作為一場實驗表演,《霓虹》不乏亮點,例如舞者自在嬉戲、模糊嚴肅演出與遊戲邊界的嘗試,以及結尾處一片漆黑中那些滾動、彈跳、彼此衝撞的橙色小球,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段落。除此之外,在媒介深層關聯的掘探,在「看」與「被看」的互動等層面,《霓虹》仍有值得一眾主創反思並提升的空間。


===

李夢

大眾傳播及藝術史雙碩士,不可救藥的古典音樂及美食愛好者。藝評文章散見於香港、北京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


《霓虹》

概念與音樂:陳倩婷

創作指導及演出:梁嘉能

戲劇指導與文本:鍾燕詩

評論場次:2018年6月30日15:00 上環文娛中心八樓 香港舞蹈團「八樓平台」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