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 評《流轉✕思浪潮》

文:葉瑪、艾蕓


評論人註:是次城市當代舞蹈團《流轉✕思浪潮》評論為兩名評論人葉瑪及艾蕓,在觀賞現場演出後以交流形式合撰。


2020年,香港劇場幾乎停擺,而《流轉✕思浪潮》是這一年少有能順利完成的本地編舞平台。經歷2019年至今的抗爭、疫症陰霾,三名編舞的創作概念和編作形式亦不約而同涉獵到個人、他者、以至社會的思考。


名為〈饗宴〉的Instagram專頁


整體編排結構以肢體動作為突出要素,並以多樣的舞台元素:讀白,投影,聲音及舞台設計配合構成,呈現出信息量不停轉換的編排效果。表演者在動作與讀白之間的節奏抑揚頓挫,融合得宜,但總體編排並不連貫。段落、意象、語意之間重複出現,連結跳躍,如編舞在訪談中提及,以零碎的信息成為對世界的投射。


葉:的確〈饗宴〉的編排有很多意義鮮明的符號——由強烈指引性的文字(先知、被囚禁而不斷被啄食的普羅米修斯之類),到更直白的,錄像裡那些畜牧場內的動物進食,以及映照舞者像祭祀一樣忘我地把身體分割又呑食的動作,像祭祀一樣。誠然,個人認為表演者重複唸誦的文字意義抽象,文字和舞蹈動作配合的效果相比之下,並不如其他衝擊性較強的舞台元素(如:影像及整體舞台美學)有力。但整體而言,作品有趣在其形容的「以零碎的信息成為對世界的投射」。作品中符號之間的組織結構並不緊密,但鬆散並不等於段落無法互相扣連。正如很多藝術家在Instagram、Pinterest等社交平台就作品開設專頁,不同帖文也是獨立地展現特定的面向,但核心內容終歸也是相連的。


至於如何解讀符號,則視乎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一個充滿符號的作品也像一副積木一樣,如何整合任君選擇。觀看作品的過程中,我直覺認為編者想展示她眼中人類過度文明之下飲食文化的糜爛,延伸至人類是否也被文明囚禁、圈養。但符號背後,編舞是否還有更多話想跟觀眾說,從作品中我卻不太肯定。


如果這行為是編舞所要提出思考的文明行徑,除了平面的語言,畫面線索是對最為深刻的立體聯想。如你所描述的「舞者進食/被餵食城市人最愛的精緻料理」可見,似乎是對食和文明之間,作出了有意思的提示作用,以及對這行為習性有意識的反省,在編排中觀照出一幅幅食相。如大口吞嚼和刀叉並用的桌上禮儀,這種受文明影響所感的囚禁、圈養,是不是直指身體對禮儀所學習得來的規範,或是可以對有更超越的聯想?最後,舞者合力舉起和堆入一件大型西裝衣服,再在衣服背部排出,然後伏地爬行,又有另類的聯想空間。受文字出現頻率較多所指引,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火,最後被囚禁而不斷被啄食,充滿悲劇人物色彩。不知編舞是否又另有所指,關注這文明行徑的弦外之音?


葉:最尾一段不得不稱讚舞者的表演,那早已超越舞蹈著眼的肢體動作。舞者進食/被餵食城市人最愛的精緻料理,死寂的眼神令人心寒——我們在城市裡「為半餐溫飽」而活,我們和畜牲,還有多少分別?


〈饗宴〉/攝:Terry Tsang(照片由城市當代舞蹈團提供)


香港的〈不息


〈不息〉從表演者同色系Grunge的造型,到舞台設計、舞蹈貫徹幽暗氛圍。動作編排設計中有大量齊舞(整齊的舞蹈),合作形式做出各種視覺效果,以達至肢體力量和質量,要求高度一致和規範的舞蹈演出。


葉:我的感覺是很個人的。作品是由過去一年街頭上追求自由的人民而來的。然後舞者吶喊著my little airport的《美麗新香港》,亦借用了《海》的一段「回憶很奇怪/唯有兩個人同時記得/回憶才是真實」來問觀眾:你還會記得街道上的我們嗎?〈不息〉很政治,但它沒有政治口號,反以舞蹈藝術盛載香港抗爭同道人當下的痛苦、恐懼和意志。


作品很「人」——人民(舞者)戰鬥,奮起、受創、掙扎、呼喊,在新世界賣力跳歡欣的舞。在此,值得提及的是編舞對齊舞的大量運用。齊舞本身的視覺效果強烈,一方面看到的是群體的力量;而齊舞講求的一致性,又可出現被支配、被權力控制的意象。在重複的齊舞走到最後,民眾倒下,只淨下最後一個人重複跳躍的部分,那會否便是民眾的結局?

想起香港政治還未如此動蕩時,有人帶起過「做政治的藝術品」及「政治地做藝術」的討論。粗略地形容,前者為展示政治立場和內容而創作;後者帶有對政治的思考和視野而創作。反送中運動爆發至今,筆者看過很多政治的藝術品,有些甚至只能形容是藝術文宣。〈不息〉卻是少有的後者。觀眾在劇場內是旁觀者,但也是人民一份子。他們如何消化這一年來香港的社會動盪?作品有否再誘發他們重新思考,曾經緊密聯繫的群眾的何去何從?可惜演出場地舞台和觀眾距離太遠,觀者有如隔岸觀火,難以觀察觀眾的反應。


「做政治的藝術品」及「帶政治性地做藝術」是很有價值的討論,這種作品的政治性在甚麼層面可見?它的政治洞見和批判意識是甚麼?我覺得,〈不息〉和〈遮詮〉在對你所提出「人」的能動性有迥異的選擇,從而流露在視覺感觀上帶出的不同傾向。〈不息〉的視覺效果強烈程度,令人好奇身體動作跟據甚麼要求來形塑。而聲音設計和音樂所帶出的一種感官推動力,和肢體動作相輔相成,確實反射出群體的力量。觀者有意識地思考,所受感染的是聲效所籠罩的音質力量,抑或是舞者們的身體潛能?這裡想提問的是,「人」在作品結構中,有生命經驗的身體動能有多少?如果不放大細看「人」的話,「人」會不會只是在大氣候般的時代中隨聲畫附和?在這種「人」屬於群體和個體之二分法(dichotomy),〈遮詮〉更偏向以「人」為個體的編排策略。


〈不息〉/攝:Cheung Chi-wai(照片由城市當代舞蹈團提供)


遮詮〉中的「人」


相比起〈不息〉的處理,編舞有策略地在首段以簡約的佈局,略略地概要了每位表演者對處理同一文本的不同交涉與經營方法


葉:遮詮,排除對象不具有之屬性,以詮釋事物之義。介紹文案說,演出「非常注重每位舞者的獨特性」,但演出首段,表演者看似用自己選擇的方法演繹「我存在,你深深的腦海裡」,我卻隱隱感到不安。經過編舞的編排,滿足舞台視覺的衣衫,各個舞者獨特(而大部分也誇張)的表演背後,還有多少屬於真正的自我?


直至舞者成為了一個個黑色形狀,〈遮詮〉這命題的意義便變得明顯。編舞將一個命題清晰地拓展,回應表演者如何展現的問題,相當聰明。


作品佈局俐落有序,段落之間以概念和聲畫感知的伸延作緊緊扣連。首部份陳列出十二位表演者風格、性情、腔調各異的表演;中段表演者以遮閉之姿,配上吉賽爾的音樂,視覺化雕塑起無法識別場景人物的舞動活動;最後表演者回到專注內在節奏動作,意象的前後對比在作品整體脈絡中令觀者可作反複思辯。以中段的一片意象最為深刻,表演者由原本被遮蔽的內存空間劃破,把擠壓向表演者身體的物件拋出,形成趣緻眩目的景象,觀者寓意為對壓迫條件的反動和突破。編舞以佛學概念作命題,嘗試在佈局中作存在的想象,撥開劇場技術操演的感官魅影,直視表演作品中具實際生產力的「人」。


先前提過「政治地作藝術」此一觀點,我認為表演產業,編舞直視表演者的貢獻,並緊扣於作品構成,已經從微小管道中施展政治實踐。雖然如此,作品未見清晰把「人」獨特性的議題鋪開,繼而收攏在作品的複雜意念之中。如你說的「經過編排後有多少失真的部份」和視覺性、排演、劇場性等主題,都是值得繼續思考。


〈遮詮〉/攝:Cheung Chi-wai(照片由城市當代舞蹈團提供)




===

文:葉瑪

倫敦大學畢業,回流三年,界乎於機構與自由身之間製作劇場;

寫政治/文化/藝術,以香港作為信仰。

文:艾蕓

表演,書寫,創作



《流轉✕思浪潮》

城市當代舞蹈團 〈不息〉編舞:柯志輝

〈饗宴〉編舞:馬汶萱

〈遮詮〉編舞:邱加希

評論場次:2020年10月3日 20:00 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

2020年10月4日 15:00 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