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一闕月之歌——觀香港舞蹈團舞劇《青衣》有感
文:李夢
《青衣》/攝:Chi Wai @ moon 9(照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好事多磨。儘管受疫情影響延遲一年,香港舞蹈團與亞彬舞影工作室聯合製作的舞劇《青衣》終於在今年二月底於沙田大會堂演奏廳上演。這齣十四幕舞劇改編自畢飛宇得獎同名小說,講述戲曲演員筱燕秋與戲相伴、為戲癡狂的悲喜半生,映照女性在愛情、事業與生活中面臨的糾葛與抉擇。
國家一級演員王亞彬讀大學期間,初次接觸畢飛宇這部獲得國內外諸多獎項的長篇小說,因其中對於女性命運的書寫而感動,生出將其改編為舞劇的念頭。醞釀多年,《青衣》於2015年首演,並在隨後五年間於不同城市巡演。此番首度亮相香港舞台,與香港舞蹈團合作,由舞團首席舞蹈員華琪鈺飾演女主角筱燕秋。筆者前往觀賞2月28日下午場次,對幾位主要舞者的表演、對舞台燈光和佈景等,均印象深刻。
先說道具和佈景。《青衣》講的是筱燕秋在戲劇《奔月》中扮演嫦娥的故事。為了這個角色,她不惜與前輩結仇,不惜與自己親手培養的學生春來反目,只因她近乎偏執地認為:她,只有她,才是《奔月》中的嫦娥。王亞彬巧妙借用不同道具呈現筱燕秋對於舞台、對於角色的執著:第六幕中,筱燕秋指導春來等學生排戲,數面全身鏡置於台上,師徒二人在鏡間遊走,以不同角度的鏡像暗喻兩人間的微妙關係;第五幕、第十幕以及第十四幕中出現的月亮,初時清輝皎皎,繼而變成血紅色的一輪,繼而緩緩融化、滴落,象徵渴望《奔月》的女主角心中理想的逐漸崩塌……鏡、月亮、水袖以及多媒體影像中的喧鬧街景和奔湧的海浪等,既呈示故事發生的場景,亦是女主角心思的外化與繁複意念的載體。藉由這些道具與佈景,以及時而疏離、時而熱烈的背景音樂,這齣浪漫又淒愴的故事,終能混融而成一整體,餘音裊裊不絕。
再說舞者。華琪鈺應是香港舞蹈團中最適宜演出筱燕秋的人選,她的習舞經歷,她的人生閱歷,以及她結婚生子後仍執著回到舞台的勇氣,均與書中的筱燕秋不乏契合,因此,她格外能感知筱燕秋的倔強與落寞。全劇最後一幕,當筱燕秋得知學生春來最終頂替她登台演出《奔月》,當她得知自己等了二十年的機會最終與她遺憾擦肩的時候,她沒有哭鬧,而是捧起紅白水衣,獨自一人在月夜下起舞。天空落雪,血紅雪白,舞劇《青衣》最後一幕極致絢爛,又極致哀傷,讓人想到《紅樓夢》裡那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清冷孤寂,無人同享。華琪鈺在這最後一幕的表演十足精彩,或者可以說,那時台上的她已然忘記了表演,而將自己當成了《奔月》的筱燕秋,在身與心的拉扯與糾葛間,完成了一場無聲卻震懾心靈的淒絕蛻變,對迢迢孤月,亦對人生。
==
李夢
大眾傳播及藝術史雙碩士,不可救藥的古典音樂及美食愛好者。藝評文章散見於香港、北京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
大型舞劇 《青衣》
香港舞蹈團、亞彬舞影工作室
導演及編舞:王亞彬
評論場次:2021年2月28日 15:0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