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臺灣舞蹈平台」新走向所創造的台灣意義


文:楊春江



台灣高雄市文化地標衛武營,從開幕以來的舞蹈節目策劃走向,都顯示出一貫的對外開放政策,以往三屆的「臺灣舞蹈平台」,以類似國際舞蹈博覽會形式運作,讓本土與海外舞團、編舞、舞蹈策展人及主辦單位等交手,但又嘗試凸顯亞洲並聚焦台灣本土,作為焦點文化的分享和交流。然而,在過往兩年全球疫情對所有國際交流項目的大重創下,今屆舞蹈平台不再可能隨時引入國外團體和舞蹈項目買家,卻反而造就了一次脫胎換骨,又能真正體驗名正言順「台灣」舞蹈平台的大轉機,甚至乎爆發出真正近年台灣舞蹈文化潛力,以作為衛武營未來「舞蹈平台」策展方向指標的新契機!

蘇品文《少女須知》/ 攝:林峻永(照片由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周書毅作為衛武營駐地藝術家進駐了高雄市兩年,並以超過一年半的時間,策劃了今次以「島嶼連結:身體上線」為主題,包攬四檔售票演出、四檔衛武營獨有大空間的免費演出、三大主題展覽,以及三場舞蹈專業講座的舞蹈平台節目。在在展示了近年來台灣的在地多元舞蹈文化開始南移,和催生出南部各縣市新資源及人才湧現的一股新風氣!


篇幅所限,我只能先以幾個較突出的台灣南方舞蹈創作人文化及其項目說起,譬如林廷緒以獨到的視點,關注自家南部人文化:從地方祭祀文化,以至南方原住民文化等。這次他以排灣族和南方漢人「身份回家」為主題的舞蹈編排,對照兩者間身體上有否異同感召所編出的雙人舞,是「身體關於在回家路上的烙印」的一則舞蹈「速寫」;然而,目前結構上有點信手拈來,我也很期待他漸漸發展成邏輯與章節皆完整的長篇作品。


林廷緒作品「採身」/ 攝:李建霖(照片由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說起排灣族,由蒂摩爾古薪舞集X林文中,以當代舞中簡約主義(minimalism)手段,嘗試替排灣族傳統舞蹈中的參與文化,去蕪存菁的一次實驗,作品語帶相關地稱作《去排灣》(選粹),在衛武營半戶外空間的榕樹廣場作免費公演。這個人人皆可隨時參與的舞蹈體驗,可以說是這次舞蹈平台最為引人入勝,和具群眾感召力的一支作品!表面上看以各種方法邀請觀眾成為可以一起共舞的舞者,而不只是純觀看(正是原住民舞蹈的精神),但又能不落俗套地,不只是簡單的觀眾參與式遊戲,卻是充滿精靈點子、歌與舞都驚喜處處、差不多好像不按章法的一次編舞,不但充滿娛樂性,亦令觀眾可以自娛,令我極之想看(應該是想要「體驗」甚至參與)正式的完整版本!


所以兩支以小品短打形式呈現的作品,卻還是令人對同一作品的完整長篇版本充滿期待;大會似乎還是能發揮以往舞蹈平台作為舞蹈博覽展銷的功能。


林廷緒作品「採身」/ 攝:李建霖(照片由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關於「島嶼連結」最貼題的,似乎是由王宇光和印尼舞者Danang Pamungkas合編的《去你的島》。編舞的其中一個引發點,是認為無論台灣還是印尼,都有一種所謂「近海的流動性格」!高雄是台灣重要的海航港口,要了解甚麼是港口文化,香港人當然更明白箇中道理:作為國際交通樞紐,那必先要骨子裡就是喜愛「開放和包容的多元交流」才能最快合作成功,而且當中更應該沒有主客之分。這一點在象徵所謂國家心臟的首都地區,是難以實現的!這更加體現了,坐落高雄這長久以來港口文化歷史地域的衛武營,就是應該充當台灣的真正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這正如日本的港口市橫濱,在近年直接取替了TPAM(Tokyo Performing Arts Market)成為YPAM(Yokohama Performing Arts Meeting)*,或者由港口市所舉辦的釜山電影節的國際形象,比首爾來得更像韓國的國際文化大使。


面對國際的文化交流角色(大我),和真正多元的各種在地文化(小我),正是這次策展成功之處的一體兩面!正如我們一直說,愈有自己的在地文化,才能在國際市場上愈站得住腳!


所以今次舞蹈平台是非常大刀闊斧的專注於社群藝術的參與和展現,但其中又不乏具挑戰性及個人特色的搶眼代表作!我尤其欣賞蘇品文以一個全台單打獨鬥的女性全裸體,在一個衣冠楚楚的男性鋼琴家伴奏古典音樂底下,直面對峙大型劇院當中的每一位觀眾!她以介乎行為藝術的形體設計,和大家徹底地作了一次嬉笑甚麼是女性主義可能的種種。那種以大剌剌地裸體的宣言式的態度和膽與色,在台灣當下舞壇,真的是無出其右!


關於台灣南部資源的崛起,或許大家以為是指金錢的投放,但其實我覺得,南部最大的資源其實是「真群眾」——大會閉幕演出,是蘇威嘉於兩年內與不同藝術家合作的長期研究項目《自由步》的終極報告:一台70位高齡長者素人於超大歌劇院舞台上演的群舞!那是被形容為衛武營這個「眾人藝術中心的一支眾人的舞」!


蒂摩爾古薪舞集X林文中《去排灣》選粹/ 攝:林峻永(照片由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社區舞蹈的創造性在於她真正的參與性和可持續發展,譬如我會想到大家一直誤會:新編舞就是年輕編舞,所以我們從來不會出現如英國編舞家Matteo Fargion,在五十多歲後,從他的音樂背景突然跳過來舞台,變成新晉編舞的例子。如蘇威嘉手下這一批五十多至七十八歲、生命充滿故事的舞蹈愛好者們,有多少又能夠透過持續發展和參與,甚至可以發表他們自己的創作,成為我們舞壇的新晉編舞和新進資源呢?我是熱切的引頸以待!


衛武營完全開放給周書毅去作這次臺灣舞蹈平台所有節目的策劃,這不但顯出他們對藝術家尊重的氣度和完全信任的大器。我可以說這種不以行政人員主導藝術節目和藝術家的做法,在亞洲的大型舞蹈機構或舞蹈節是絕無僅有的,真的要大力鼓掌!當然,書毅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精密策劃各大不同項目,在主題的不同面向上相連緊扣之外,自己亦充當每一次演出的全能司儀,扼要又清晰地向觀眾解說出策展理念,真的台前幕後面面俱圓!我覺得這也是對於藝術家全面成長的重要催化劑。


其實無論是官方、民間、機構、民眾、行政,還是藝術家們的參與,每個崗位上,大家都在做創作,在舞動奇蹟。但我們必先有一個平台,作為中介、跳板、實驗室、展演站等等,那才是真正「平台」的意義。衛武營第四屆臺灣舞蹈平台是真的做到了!




*編者按:「東京表演藝術市集」(Tokyo Performing Arts Market)於1995年成立,並於2011年改名為Tokyo Performing Arts Meeting;2021年移師到橫濱舉行,稱為Yokohama Performing Arts Meeting(YPAM)。


========

楊春江

編舞、教師、藝術評論、前香港藝術發展局舞蹈組主席、「香港比舞」國際舞蹈節總監。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