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衛武營「2018台灣舞蹈平台」演出觀後札記

剛開幕的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於十一月初舉辦了兩年一次的「台灣舞蹈平台」。「台灣舞蹈平台」2016年首次舉辦,為期三天。今屆正值開幕季,節期較長,規模也較大。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節目部國際事務組長張欣怡說,「台灣舞蹈平台」是希望為舞蹈發展提供一個空間和平台,而今屆以「亞洲製造?!」為策劃的主題。在11月4日至11日期間,「平台」舉辦了多個包括舞蹈及寫作的工作坊、講座、演出及戶外放映,對象不限業內或舞迷,並指向大眾,是一次頗全面地的舞蹈展演及推廣活動。


台灣舞蹈多元創作 

這次看到的台灣作品,好幾個都植根台灣文化,一是從本土文化汲取養份而演化,一是以保存本土文化為目標。這個取向,可以上溯自雲門舞集林懷民,不管表相如何,台灣舞蹈創作總見著本地文化的痕跡。


由壞孩子舞蹈劇場編創的《彩虹的盡頭》演出相當有特色,並且看到創作人員扎實的田野調查。舞團強調發展台灣人的「文化身體」與「當代實驗創作」,《彩虹的盡頭》以台灣傳統送葬儀式「牽亡歌」為創作起點。演出場地「繪景工廠」被佈置成一條綿長的通道,整個舞台設計猶如一次送葬行的裝置,在不同的位置都放有與這地道文化相關的物件,還有是將寶牒化為服裝,喪禮的動作程式化為舞蹈動作,也巧妙地將「牽亡歌」不同的段落用諸演出中,在在看到送亡文化元素的運用。而且首尾呼應,離場時觀眾在舞者的送行儀式中離開。


《彩虹的盡頭》在實驗創作的同時,還保持相當本來傳統的面貌。而「小事製作」的《五虎將》將《三國演義》中的五虎將故事抽絲剥繭,再結合街舞、電子音樂及台灣廟會文化而成一齣當代舞作品。這個作品由衛武營開幕季委約製作,觀看的是四十分鐘長的work in progress,由說書人先向觀眾介紹五位舞者所代表的人物之特色及故事,編舞楊乃璇將這五個人物的個性特質及精神面貌,以舞蹈動作來呈現,除了塗紅的臉隱含傳統戲曲的象徵,在舞蹈編排上已相當現代,節奏明快清脆。作品雖然未臻完善,但看到發展的潛質。


這兩個演出同在衛武營戲劇院後台的繪景工廠進行,作品的佈局均不同,可見這場地的可塑性很高,也許可以補足衛武營並無黑盒劇場的不足。

《彩虹的盡頭》;編舞:林宜瑾;圖片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五虎將》;編舞:楊乃璇;圖片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而由排灣族舞蹈家創立的蒂摩爾古薪舞團,更以承傳該族文化為己任。這次雖然沒有看到其正式演出,但到訪屏東該團團址時,他們講解了本身文化的特質,並選演了一段新作《Calisi.斜坡上的婚禮》,編舞巴魯.瑪迪霖以作品呈現聚居山坡的排灣族人的婚禮為題材,以舞蹈的象徵手法來呈現排灣族婚嫁中的傳統。台灣原住民紛紛成立強調本身族落文化的舞團,在推介及傳承部族文化上相當積極。

到訪蒂摩爾古薪舞團於屏東的團址;圖片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植根台灣文化之外,我們也看到台灣舞蹈創作的不同面向:由台灣新銳蔡博丞編舞的《SPLIT》,接近歐洲舞蹈劇場風格,演出以人格分裂為題材,極簡髹上白色的佈景營造了精神虛擬空間,一個長方形的框框是這人眺望外在世界/內心世界的窗口。帶上假髮的女舞者猶如幻像,但也可能是主角本身。編舞成功塑造了一個真假難辨的世界,細緻獨特的動作肌理,將人格分裂的內在情緒具體地呈現出來。


而幾位在海外發展的台灣舞者/編舞也帶來不同的舞風作品。在英國艾甘.漢舞團當舞者的簡晶瀅的《秃鷹》,展示了肢體動作的不同可能,現場音樂演奏兼作曲的喬瑟夫.艾希文的演出也增加了演出維度。不過,較可惜的是,高難度的身體動作未能呈現人類那種模仿的天性而終究無法逃避失敗的現實困境。而旅居法國的林怡芳編創的《浮光掠影》也是與音樂人共舞,這是關於她作為成熟舞蹈家歷程和回憶的作品,林怡芳與法國唱作歌手馮斯華.馬利的文化背景差異帶來一些有趣的張力。而曾在以色列巴舒化舞團任舞者及與歐洲多位著名編舞合作的李貞葳,與匈牙利裔比利時舞蹈家法庫亞.佐坦聯合編舞及演出的《孤單在一起》,則是一場以身體作實驗工具的作品。沒有衣服或其他裝飾可以遮蓋其身體動作及背後的意義和動機,兩人以赤祼的身體在台上展示出最真誠及最激烈的對話,相當精彩。


台灣近年有不少舞蹈人才在海外發展,將自己的經驗在台灣與海外雙向交流,對台灣本土舞蹈發展的滋養,相信有一定的幫助。


亞洲舞蹈發展脈絡

台灣以外,今屆還有來自香港、日本、南韓及印尼的演出,展示了不同的亞洲舞蹈風格。


日本三東瑠璃及藤村隆一同樣帶來自編自跳的作品,但風格迥異。三東瑠璃的《纏》以身體演繹靈魂生死對話,舞台上架空的演區內,她的肢體不斷穿越、纏繞、反扣自己的身體。動作都是向內,直指身心,透過燈光的轉換,突出或隱藏的身體或動作,叫人思考生死的課題,相當出色。而旅居澳洲的藤村隆一則以自己對舞蹈的熱愛為題材,以輕鬆惹笑的手法,創作了《我的舞蹈之路》這「偽double-bill」的自編自跳作品。演出借自己學舞的過程,「不完美地」演繹各種當代舞舞蹈語彙及技巧,正好叫人思考跳舞的本義。香港是曹德寶編舞的《順》,以李小龍在一次訪問中提到的功夫理念為主軸,以審視何為風格和如何訂定自己的風格。不過,這次演出是六人版本,效果與年初看到的七人版有些距離。


而韓國及印尼演出同樣地以傳統為題材,韓國舞團妖精派對的《韓流往事》,調侃韓國傳統文化,傳統服飾及器樂成為工具,展示了輕鬆好玩的舞蹈面向。沒有什麼大道理,也似乎不是要反思或剖析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意義,純粹來一場遊戲。而現居日本東京,原籍印尼尤馬市,自小學習印尼跨性別傳統舞蹈「凌雅」(Lengger)的里安多,則在自己首個長篇自傳式作品《方寸之間》中,向這種傳統舞蹈致意。由印尼音樂家卡瓦蒂現場演奏及吟唱相伴,他將「凌雅」動作元素抽出,再將之轉化於當代舞中應用,純粹、原始、質樸的動作與聲音,傳遞出強大的力量。


近年亞洲各地的當代舞漸次發展,而歐洲也積極向外尋找靈感。這次大會既以「亞洲製造?!」為主題,除了演出以亞洲為主(非亞洲的演出為法國Rillieux-la-Pape編舞中心總監、以色列裔編舞尤夫.匹克以希臘九頭蛇神話為靈感的《Hydra》和「Aerowaves歐陸年輕編家網絡平台」推介的《Likes》),也舉辦了幾個相關的講座,如探討新興的舞蹈構作在亞洲當代舞蹈的位置及發展的《揭開亞洲當代舞蹈構作的面紗》,以及簡介今年五月在香港正式成立的亞洲當代舞蹈網絡( AND+)及介紹東南亞編舞的《亞洲當代舞蹈網絡及東南亞舞蹈編創者群像》。不論對海外來訪的業界,或者當地對舞蹈有興趣的觀眾,都能增加對亞洲舞蹈發展的認識。


在今天世界舞蹈發展日益相互緊扣的年代,像「台灣舞蹈平台」這種集合推廣、展演及深度探索舞蹈發展的活動將日趨重要。


公開講座「我的身體是一座圖書館」;(左起)蒂摩爾古薪舞團舞蹈總監暨編舞巴魯.瑪迪霖、日本/澳洲編舞暨舞者藤村隆一、印尼/日本編舞暨舞者里多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節目部國際事務組長張欣怡;圖片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

聞一浩

資深文化藝術編輯及評論人,定期於報章雜誌發表評論及觀察文章。


「台灣舞蹈平台」

2018年11月4至11日 台灣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