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街舞劇場試煉場》——  記 【街舞劇場發展計劃2024-2025】The Box 6.0

Updated: Aug 12


文:Alysa Leung

 

一個街舞劇場的生態,應該由什麼組成?又應該怎樣去形成?
什麼是街舞劇場?為什麼要將街舞帶進劇場?
當中的精神是如何?又該怎樣去培育這個生態?

 

今年見香港街舞發展總會將「街舞劇場」分為編舞和創作舞者兩邊進行培訓——前者是為期一年的 《我編.故.我在— 街舞編創探索之旅》(英文簡稱Flo)詳情可參見其網頁;而原有計劃「街舞劇場發展計劃 The Box 6.0」則偏重編作舞者的發展,從編創訓練開始探索街舞劇場的可能性。

 

ree

今次展演由12隻作品組成,每隻作品都由計劃學員互相進行編創, 輪流當編舞者,從互相支持中學習。根據導師趙浩然(Rex) 和  黃美玉(Rebecca) 分享, 他們設計這個課程的初衷是希望和街舞創作舞者分享基本編舞知識,從而啟發他們自己進行創作。有感於先前都是以中篇 (20 分鐘)作品為主,他們退一步想,能不能像讀書時那樣,先讓學員小試牛刀,編一隻三分鐘的舞,作為編舞練習,從根本開展他們的創作生涯?於是今次跟往年有點不一樣,不再是編舞工作坊然後編舞自己進行創作,而是三位導師帶領學員經歷十二節工作坊,讓舞者們從運動理論出發,剖析身體律動、力的形態、空間關係等元素,再加入自己的故事,用四個半月發展成為舞台上的作品。

 

在展演當晚,12隻作品風格迴異,各自訴說著他們自身的故事——有的青春、 有的暗黑、有的充滿風情; 將各自對生命、人際關係、人群的反思娓娓道來。而當中令筆者感興趣的,是他們如何將不同舞風的舞者融合,調和成為每一個演出。 13位舞者當中有Waacking 、Breaking、 Krump、Hip-hop、Popping,甚至乎芭蕾舞出身。  但見到他們努用不同方法溝通,將自己的舞種融入作品,成為其中的表達語言。 他們嘗試以一個故事場景或想法出發,融合不同舞者的特性,比如說「Waacking的靈動」與「Krump的野性」; 「多元共生——尋找差異與純粹 」、「凝視」、 「S&M」等等,就如其他舞蹈編排或劇場一樣,將身體融入其中。如果現代舞是一種風格,那街舞的不同舞種能拆解再重組成不同作品之中的身體語言嗎?


ree

 

當然,當中牽涉很多溝通: 編舞和自己溝通——拆解自己的意念和取向; 編舞和舞者溝通——將意念轉化並和舞者工作 ; 舞者之間的溝通——將動作、感覺還原,設計成配合演出情節的組合。 其中令筆者深刻的, 一位舞者將 Popping、現代舞、 Miming 等身體訓練和情節融合,精準地演出每個動作之間的狀態轉換。 亦有編舞以道具(如氣球)連結各背景的舞者,並以投影帶出故事意境 ; 同時又有編舞利用舞種本身的特性,突出主題,如兩位waacker 展示親密關係、兩位霹靂(Breaking)舞者在台上既展示了一個人的孤獨又發揮出他們同伴間的默契,舞者各自以舞步穿梭在掙扎和幽默間,將情感發揮得淋漓盡致。

 

整個演出下來,每個作品雖短,但各有特色。 當然,很多學員都是第一次編舞,有的更是第一次編排劇場作品,手法自然比較幼嫩。但作為一個街舞身體訓練、展演計劃,這可說是建立個人語言的開始——從既定舞步,Freestyle(即興舞蹈), 到有自己的概念、和不同崗位合作,最後慢慢發展自己的作品。另外值得一讚的是,今次展現雖然由12隻小品組成,但燈光設計師用心為每個作品作串連,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每個作品的特色。無論對編創舞者或觀眾而言,The Box 6.0 是一個試煉場,進行對街舞劇場的實驗。


ree

 

一位跨界編舞說過,「不論他是什麼舞蹈訓練出身,是怎樣的舞者,都是用身體表達自己的人」。街舞演出有一種特色—— 他們的熱情和感染力是毫無保留的。他們很直接,而這份純粹很珍貴。  作為觀眾,筆者很期待各位編創舞者未來和不同編舞合作,產生更多舞種之間的對話。

 

 

《【街舞劇場發展計劃2024-2025】The Box 6.0》

香港街舞發展總會

評論場次:2025年6月 21 日  20:00  大埔藝術中心2樓黑盒

 

======

Alysa Leung

獨立創作人/劇場構作,以香港為根,活躍於歐亞。她從地域和身體出發,探索在地文化和身份的多重性,研究主題包括海洋與城市記憶。2022年獲荷蘭獎學金,畢業於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當代戲劇、舞蹈和戲劇構作碩士;同年赴維也納國際舞蹈節進修編舞。梁氏作品曾於首爾、台北、糸島、克特雷特、堤奇諾、泗水等城市作駐留/演出。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