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 寫在《五十九如一》前 ── 專訪泰國當代編舞家皮歇.克朗淳

文:謝嘉豪

照片由皮歇.克朗淳提供


關於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資深一點的舞迷,可能是由2008年的香港藝術節開始認識到這位來自泰國的當代編舞家:話說2005年,皮歇.克朗淳與謝洛姆.貝爾(Jérôme Bel)合作,促成《皮歇.克朗淳與我》(Pichet Klunchun and myself)。作品於該年布魯塞爾藝術節作國際首演後,旋即成為當代舞蹈界極受歡迎的作品,經常受邀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包括香港。自此,皮歇與香港結緣,曾數度來港參與不同類型的交流活動。2018年的新視野藝術節,皮歇夥同在法國成長的老撾編舞奧里.康坤拉(Olé Khamchanla)來港上演了《碰上碰》;而接續2019年,皮歇受邀到大館指導工作坊以及講座,介紹他的舞蹈創作與經歷。筆者不厭其煩地敘述皮歇與香港的「交往」,為想提醒讀者——其實皮歇與我們「相識」了好一段日子,而他即將再次與香港觀眾見面,在大館以演講式展演,介紹他近年潛心研究所得出的舞蹈技法「No. 60」(第六十步),同時亦會遙距與香港舞者進行動作研究及創作,並與本地觀眾對話。


皮歇與大館合作的這個項目稱為《五十九如一》,將與本地四位來自不同界別的舞者,進行跨文化、跨地域的訓練及探索,包括:劉燕珺、盧敬燊、麥琬兒、曾景輝。按原定計劃,皮歇本來會親臨香港,與舞者一同訓練、進行研究,以及演出,但礙於疫情,只好改由網絡遙距進行是次計劃。「雖然我身處泰國,但最有趣的卻是,觀眾仍然能看到現場演出。你們在香港,我在曼谷,這(展演)既在線上,也在線下(現場),所有東西都剛好在中間(in between),未來日子如何持續創作和交流,我們要向這些方面(網絡平台)探討,」皮歇說。


照片由皮歇.克朗淳提供


即使受到社交出行限制,實體的區隔並沒有阻礙皮歇展示他的舞蹈研究成果。他表示,在過去三四年間進行了大量動作研究,而研究資料大多透過科技工具來記錄。起初他並沒有刻意要用它們作教學用途,然而,在疫情期間,因為需要線上講學,皮歇驚訝地發現,原來透過網絡平台展現這些資料,會讓受眾更容易明白他的研究內容及舞譜應用。「No. 60在線上可以更清楚表現每個細節與身體動作之間的關係……它無關舞蹈的歷史,而是符號、象徵的物件等,利用網絡教學,反而幫助我講解。」皮歇感到幸運地說。他表示,大概十多年前,開始疑問到底甚麼是泰國傳統舞蹈?自己的舞蹈又是甚麼?漸漸地,他了解到自己意欲尋找的是舞蹈的概念(idea),而不是其文化。「從文化入手,你可能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但同時也會遇到很多問題,例如你不能批判(傳統)文化,不可非議它,但傳統只能承擔(support)過去的部份,當我學習我的舞蹈(箜舞)時,那些只是從文化部分提取出來,它是來自我的師父、我師父的師父,以及更早的祖輩,但這種舞蹈並不屬於我的……於是,我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從舞蹈中,尋找到自己的身份,哪種舞蹈才是真正從自己出發呢?哪些動作屬於我的身體、我的個性呢?」


從這個契機開始,皮歇經年累月地潛心探索和研究能夠展現個體的舞蹈方法;他深入分析箜舞的結構,以及動作的過程,從中拆解了59個基本動作與服裝系統,並將動作分為六大類別,以舞譜形式記錄下來,稱為「No. 60」。但皮歇表示,其實是沒有第60個動作,但它卻代表了作為整體性的呈現,由了解自己與發現自身特質,尋求心靈和身體解放與自由的通道。皮歇認為,這套技法可以套用在任何舞者身上,因為它是一套帶領人們尋找自己——身體與身份——的技法而已,與傳統或文化無關。今次展演的英文名稱是《No. 60: Back to Basic》,皮歇進一步闡述當中的意涵:「身為舞者每天都需要練習,而每次上練習課的時侯,我們都會做(幾乎)同樣的熱身練習,又會從最基本的動作開始練習,這意味著基礎 (basic)是相當重要。同理,當我們想尋找自己生活的意義時,我們從探問自己的日常生活開始,例如如何飲食?如何居住?如何工作?所身處的社區、社會是哪種模樣?這些都是基礎而重要的問題,所以探問甚麼是基礎,便成為No. 60的核心意義。舞者如果想進一步探索自己,或者開展新的舞蹈形式,回歸basic就有其必要性。」皮歇說。


舞者:曾景輝/照片由大館提供


雖然我們仍在疫情時期,泰、港兩地依然未能如常通關,但皮歇認為兩地文化生活有很多共通點,也有不同的地方。他期待透過網絡平台與香港觀眾交流,並希望把自己的舞蹈想法,帶到香港,從本地舞者身上驗證。他坦然這次展演是他首次以「No. 60」為題,與自己舞團以外的舞者進行研究及創作。有份參與是次項目的本地舞者麥琬兒(Natalie)表示,雖然對皮歇的認識不多,但編舞在排練開始前,提供了一些文本資料給舞者預先閱讀。本身是瑜伽導師的Natalie,對於「No. 60」中提到能量和脈輪的理解以及應用,十分感興趣,而且她期望從是次與皮歇的合作,尋找出從傳統技藝提取資源,進行轉化的方式;另一位參與舞者盧敬燊則表示,曾經看過皮歇在訪談中提及,有關如何理解知識和智慧兩個概念,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知識之於傳統舞蹈,就是其形式,舞者要不斷努力學習形式,成為一種自身的東西,然而如何把「形式」應用到當下處境,就需要智慧來思考。盧敬燊對於這個「轉化」的路徑感興趣,希望在是次排練及展演過程中體會更多。


皮歇.克朗淳的《五十九如一》會如何帶領本地舞者穿梭傳統與現代,絕對是一個令人期待的試驗。



==

謝嘉豪

生於香港,從事表演創作、藝術行政及藝評寫作。曾師隨舞踏大師和栗由紀夫(已故),深造舞踏藝術。現為舞踏藝團「以太劇場」團長。



《五十九如一》

大館

藝術總監/編舞/解說:皮歇.克朗淳(泰國)


演出場次:

2021年10月7-9日 20:00 大館賽馬會立方

2021年10月9日 15:00 大館賽馬會立方

2021年10月10日 17:00 大館賽馬會立方


節目詳情:https://bit.ly/3zP7OcO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