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探索和實踐可用舞台空間
- momoko91
- Jul 30
- 4 min read
文:鄧蘭

闊別近10年,康文署再邀沈偉到港,帶來他在2023的新作《詩意東坡》作為今屆中華文化節的開幕節目,看了13號晚的首場。節目取材蘇東坡的詩詞和人生背景,糅合當今中國文化的發展創作。整個作品猶如一幅幅畫作,包含豐富內容,並體驗中國園林「遊之美學」的延伸空間,在特別設計的裝置中展現多層維度,充分讓舞者遊走於舞台每個角落。
近十年有不少表演藝術作品均朝向結合多種傳統中國文化出發。在本地舞蹈發展過程中,不管中國舞、現代舞或芭蕾都可見在舞蹈中加入不同中國元素嘗試找到新領域。《詩意東坡》聚結詩詞、中國畫、古樂、書法篆刻、戲曲等元素,再加入當代元素如影像、甚至現代裝置,來個大整合。特色並不是把其它元素作為點綴或背景,而是把各項元素湊合出如一幅畫作讓觀眾去欣賞,而每個元素均為這一個整體的一部分。《詩意東坡》營造出一種古風,舞台上展現了多幅如中國畫的構圖,舞者是這構圖中的人物,出現在不同處境,他(蘇東坡)或他們(群舞) 遊走其中,像畫中人活現於觀眾眼前。他們雖是整體的重心,是主角但不是獨立存在,故不可把他們抽離於其它元素中。

構圖的設計從傳統古典美學入手,如第一幕兩旁投影了詞人之作,空中中間開一道圓,男舞者站在其中,獨立可看作是畫框、窗框、甚至月亮,都是中國山水畫的特色;配合兩旁影像,則如一幅大型作品。以雙圓中空設計作為舞者進出在第五幕再衍生出更多變化。舞者從圓心分別走出,滑下一道小斜台或沿彎形梯級落下至舞台,都帶有由一景觀延伸到另一景點之園林景觀的特色。可見在發掘傳統美感外,編舞同時在探索更多可調度的舞台空間,這在第四幕以舞者作為主元素尤為突出。這幕整個畫面構圖如同一幅畫。畫以上下、左右分成兩大部分。舞台左上方畫有一個個背著觀眾的人物,右上方則畫有幾排坐著的男子。女舞者(蘇東坡妻子)在左右兩者之中跟在舞台前方的男舞者(蘇東破 遙遙相對),有相當距離,男一看來渺小無助,盻與妻子相逢。片刻人物開始活動,男一慢慢走到最左後方,然後像神遊般踏上半空,當他走上時,女子則緩緩走下。當男一走到半空中央時,左邊背著觀眾的「人物」開始轉身,相信有些觀眾此時才知他們是舞者而不是畫中人,右邊的男舞者亦然。群舞、獨舞在大型暗黑梯級上舞動(遠看基本看不到梯級),舞者猶如在空中活動,跟在地面舞台的女舞者展現了如人間及天上的感覺。這個編排應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之句,和其後穿上長裙裾之群舞者在舞台地面緩緩而出,除了有很豐富的意象外,亦透過舞台設計,讓舞者可遊走於舞台不同空間和位子,做到賦詩意的效果。

作品每幕均選取了詩人的詞句作為中心,並以生命觀(幕一、二)、愛情觀(幕三、四幕) 、生活觀(幕五) 及精神觀(幕六) 為小標題帶領觀眾進入舞者的狀態。整個作品慢調頗多,配合古琴演奏甚有詩畫憶當年之境。作為主體的男一有時以舞展現情感,有時作為導航者引領觀眾入境,遊走不同空間。第二幕的「千古風流人物」緊接第一幕的靜,隨即變調為快拍的群舞,群舞在一個個印有篆刻的箱面上大動作,由古典轉為當代節拍,帶出動感節奏,看到舞者肢體的柔韌度。作品中群舞多穿上長裙,展現了古風與時尚並重的優雅,然舞者在服飾限制中身韻依然很順滑。在舞折間,錄影/像不時出現,〈生活軌跡〉和〈精神雲圖〉兩個片段不算短,是主體而非為背景。這些當代的元素/手法的引入亦切合數碼文化年代,不感兀突,反而是主角由出生至2023年的一折穿越,舞台上隨牛車、人力車、單車、腳踏車、滑板等物象的出現與《詩意東坡》整體風格不大協調,可能删走更好。

除了編舞大膽地探索和實踐可用舞台空間,成功呈現如畫作的古雅之美,舞者的訓練和技巧亦上乘,尤其男一,其在第一幕已展現了柔軟而賦重心的肢體流動及轉動之優美體格,頸、膊,雙手和腰在雙腳落點不動中展現了十分滑溜的動感、美感。群舞者亦在慢、快拍中柔韌又緊守重心,不少斜體動作亦穩當自然。這該與編舞自創的「自然身體發展法」理論相關。不過作品對於不大認識中華文化的觀眾可能會過於靜態,未必能進入其境。
《詩意東坡》
導演/編舞/視覺總監/編劇/舞台佈景/服裝及造型設計:沈偉
評論場次:2025年6月13日 19:30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
鄧蘭
專業舞評人及專欄作者。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