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 光從傷口進入內心

《Re-Mark》;編舞:桑吉加;攝:Terry Tsang

作為今屆城市當代舞蹈節開幕節目,《Re-Mark》正好對應了「城市」這個話題,編舞桑吉加帶領十三位城市當代舞蹈團的舞者,以身體介入正在躁動的城市,運用詩意的意象,回應當下紛憂的處境;一眾舞者身穿着深沉色調的舞衣,在簡約而抽象的舞台佈景中激烈地舞動,充滿了情感(幾乎是一種情緒)的表現裡,勾起筆者對詩人策蘭的回憶:

「馬蹄鐵的嚓嚓聲回蕩在櫻桃樹的枝椏裏

來自穹形屋頂的夏季令你激動不已。黑色的布穀鳥

用金剛石的長喙在天堂的入口作畫」

《馬蹄鐵的嚓嚓聲回蕩在櫻桃樹的枝椏裏》(劉國鵬譯)

是的,或許《Re-Mark》(香港版)的情感原點,要從今年夏天的社會騷動追溯起來:在「激動不已」的夏季開始,《Re-Mark》的舞者就像策蘭所說的「黑色的布穀鳥」,在詩化的空間裡,以身體作畫,讓我們跟隨舞者內省我城的苦難與傷痛。

《Re-Mark》的創作起點是編舞桑吉加在2018年,應邀到意大利佛羅倫斯「法比加藝術節」與當地舞者合作,以開放性的框架排演了一齣關於記憶與城市生活的作品;編舞把這個創作概念帶回香港,以舞團十三位舞者作為「印記」(Mark),重新書寫他們對城市憶記;然而,在排練過程中,社會時局的不斷地變化,刺激了舞者的反應,桑吉加於是放開了框架,讓舞者自由地表達他們內在湧動的情緒,以舞蹈介入當下歷史的書寫,所以這個「Re-」成為了動詞,在城市的印記中,重新確認關於這個城市的記憶,而這也其實沒有偏離《Re-Mark》原初的創作概念,回頭再看一遍那些令自己感動的個人及城市的記憶。

《Re-Mark》在一個非一般的氛圍下創作,無可避免地帶著濃濃的情緒抒發。整體來說,它的舞蹈編排,動作幅度很大,落筆很重,充滿情感的表達,彷彿表現出舞者們內心對社會時勢的強烈反應,特別見諸於「手」的動作上。《Re-Mark》中,「手」所詮釋的是「邀請/拒絕」、「對抗/順從」、「連結/疏離」等,彷彿是對應著現下社會的各種「關係」,以及事態的瞬息萬變。這個作品以群舞為主,筆者較為深刻的其中一段是,一根巨大樹幹上橫放在台上,一眾舞者在這個舞台佈置上,不停穿梭舞動;配合龔志成細膩的弦樂配樂,舞者如水般流動,就像是要在空間裡留存下自己的筆跡一樣,拼湊出一幅稍縱即逝的抽象畫。

《Re-Mark》;編舞:桑吉加;攝:Keith Kiro @Moon 9 Image

《Re-Mark》的舞台設計簡約,但象徵性強,耐人尋味。舞台背景垂掛著四幅直幡,幡上的圖象朦朧,看上去像水墨景象,但難以說清具體的景物。同時,直幡前又掛起了三面圓鏡和兩個中空的圓框,而舞台上方懸吊著以鐵枝架製成的一件物件,彷似是一條火車路軌,而台上放著一根像樹幹的裝置,橫跨了整個舞台,這些意象物堆疊起來,並隨著舞蹈的展開,一步步帶觀眾進入一個隱喻的城市景觀,不同肌理的組合,不就是一個城市的複合狀態嗎?

桑吉加在媒體訪問中表示,「曾有舞者因為情緒困擾而不能出席練習」[1],他希望排演《Re-Mark》能成為一個療癒的過程。在紛憂的時勢下《Re-Mark》表述了一種難以名狀的困擾,但只要我們願意重新記認這個城市,希望還是在那裡。正如最了解舞蹈的蘇菲詩人魯米所說:「與它同在,光從傷口進入內心」,或許,《Re-Mark》帶給我們的是一場從悲傷中療癒的舞蹈。

[1] 摘自2019年11月6日《文匯報》「桑吉加以溫暖筆觸留下城市印記」訪問

==

謝嘉豪

生於香港。畢業於聖若瑟大學哲學系。從事文字及編輯工作外,亦兼具多年表演經驗,現任舞踏藝團「以太劇場」團長。'

《Re-Mark》

編舞:桑吉加

評論場次:2019年11月17日 15:00自由空間大盒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