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從念到動的可能性———「從念到動:舞蹈創科破格交流」成果展演
- momoko91
- Jul 31
- 5 min read
採訪及報導:謝嘉豪
在今屆SWEAT 香港國際舞蹈工作坊節正式開幕前,香港舞蹈聯盟與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合作,共同舉辦了一個舞蹈與創科的交流工作坊,作為SWEAT其中一個「預熱暖身」環節;該交流工作坊集結十多位本地年青藝術家及創科新進,在為期三天的密集式工作坊中,互相切磋,碰撞出嶄新的創意,一同尋找舞蹈表演的創新方式。
作為香港舞蹈聯盟 DanceHub 系列,「從念到動:舞蹈創科破格交流」(𝙁𝙧𝙤𝙢 𝙉𝙤𝙩𝙞𝙤𝙣 𝙩𝙤 𝙈𝙤𝙩𝙞𝙤𝙣: 𝘾𝙧𝙚𝙖𝙩𝙞𝙫𝙚 𝙋𝙡𝙖𝙮 𝘽𝙚𝙩𝙬𝙚𝙚𝙣 𝘿𝙖𝙣𝙘𝙚 𝙈𝙖𝙠𝙚𝙧𝙨 𝙖𝙣𝙙 𝙏𝙚𝙘𝙝𝙣𝙤𝙡𝙤𝙜𝙞𝙨𝙩𝙨)是一個交流平台,由香港舞蹈聯盟聯乘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合作策劃,並邀請到來自台灣的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謝杰樺(Jeff Hsieh Chien-Hua)擔任是次交流活動的指導老師。謝杰樺橫跨建築與舞蹈的雙重背景,為作品注入獨特的創作思維。他擅以空間概念結合科技元素,融入舞蹈與身體創作,為其跨界舞作帶來獨特的藝術性。他帶領著安娜琪舞蹈劇場,在舞蹈與創科的探索上,已經累積了十多年經驗;其中著名作品包括科技舞作《第七感官》、《 Second Body》、《永恆的直線》及《肉身賽博格》,頗受國際好評。他曾受邀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荷蘭 TodaysArt 藝術節、馬來西亞喬治城藝術節等國際性指標藝術節演出。
香港舞盟早於今年5月開始公開徵集參加者,最後共有14位本地年青藝人及創科業者參與。該工作坊於6月9日開始進行,首日由香港演藝學院高級講師(編舞)阮日廣(Nguyen Anh)及謝杰樺的對話,開展了整個活動。經過了三日的密集式工作坊及研討,參加者與導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在舞蹈創作與創新科技之間,大家互相提出意見,碰撞出很多創意點子,以及疑問,隨後14位參加者分為五組,於最後一日的活動上,開放工作室,邀請觀眾一起參與,分享他們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而階段性成果分享會,於6月11日假 香港演藝學院的舞蹈與科技實驗室舉行。在謝杰樺的帶領下,分享會展示了各個組別的研究成果,他們從不同角度切入主題,探討舞蹈、劇場與科技融合的創作方式;階段性成果分享會 吸引了約五十位觀眾前來觀賞參與,分享會後,藝術家們亦與觀眾進行了深入交流。
分享會後,謝杰樺接受了《舞蹈手札》的訪問,他表示,透過今次的交流工作坊,他對香港年青藝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他們都非常有創意,但同時謝杰樺又提到利用新科技進行創作的探索時,要把創作連結到生活,「⋯⋯我覺得在談論新科技時,通常都會強調『新』。可是那個新的東西(科技),我總覺得必須與藝術家所關心的事連結———這個東西怎麼樣跟我們的生活,或怎樣跟我們的藝術創作產生關係,而不是一直在追逐我要新東西。(在這個工作坊)我們都有很好的討論,大家都有很深刻的反思,這個提醒我們如何把科技帶進我們的藝術創作,讓我們重新觀看這個世界。」謝杰樺表示,十分欣賞這三天參與工作坊的創作者。

謝杰樺憶述,台灣在十幾年前,藝文資助機構開始提供在舞蹈與創新科技上的特別補助,支持藝術家進行科技的探索,將表演藝術跟科技的結合,「當時是有一大塊的資助投放在這方面,所以説我們的確累積了十幾年來的實踐 ,怎樣去做這樣的製作,怎樣去做行銷,怎樣去跟觀眾溝通,或者是説怎樣去做整個策劃,這是一個大家十幾年來累積的『Knowhow』 (按:知識、技能、經驗的結合)。」他認為,「我覺得在香港,好像比較少看到這些藝術家在做我們過去的事情,但是我覺得這一次來,卻發現差距沒有很大,譬如說,如何運用智能手機、演算法等,這些所謂的科技視角,都在這些藝術家的觀察裏,他們平常就已經很懂得觀察和理解,所以我覺得他們只是需要一個機會,或是一個平台,可以讓藝術家開始成長。」他補充說,「舉例來說,我是來自舞蹈背景的,我是北藝大學院培育出來的編舞,所以當我覺得我開始跟科技合作的時候,事實上我覺得有種優勢去思考跨領域合作,不是我一直去變成科技,而是如何從我舞蹈的角度,比如説我們會在意身體,我們會在意時間,我們會在意速度,我們會在意空間,舞蹈在處理時間跟空間,跟那個身體,所以從這樣子的觀念再去看科技⋯⋯例如影像也有它的動態,燈光有它的存在感,有它的空間,所以我們編舞以美感訓練和藝術的觀點,來處理這個科技作為媒材。」
參與是次工作坊的14位藝術家及創科業者,分派成五組,各組別選擇自己想研究的方向。其中一個組別,由三人組成,分別是正在修讀編舞的Shun Shun、燈光設計師Bill、聲音設計師Chet,他們都是香港演藝學院的校友。在展演中,兩位設計師運用訊號發射器夾附在舞者黃順順身上,當舞者舞動身體時,儀器會受到刺激,並發射訊號到主機電腦,而在電腦上的軟件,便會透過AI模式,運算出聲音和控制燈光,令表演充滿無限的可能性,舞者可以透過身體,激發電腦運算出音樂和燈光,既是編排(軟件),同時又是即興。組員之一、聲音設計師Bill表示, 在與組員溝通之後發現, 一般他說,舞者是受控於設計師,「我們有音樂給他,他就跟著歌跳,或者我們給他燈光,他就跟著燈光去做演繹,」他說,「會不會我們轉一轉角度,由舞者主導,由她自己去控制(舞台效果) ,然後去做一個演出,我們大約有這個概念。」
在三天的密集式交流工作坊中,他們得到什麼奧發呢?他們認為, 最大的啟發的是,了解到創新科技在表演藝術上的可能性。Bill表示,其中一個組別,以一部iPad便可以連到多部智能手機,並且用它來做直播,這些科技可能在外面未必認知到,在這次工作坊能認知到,原來有這樣的新科技已經創作了出來。「那麼我們將來可能在其他創作上,就會多一個想法就是,會不會可以加入這些元素呢?可能之前不會想的,因為始終直播這個費用實在太貴,但是現在看到那個技術已經做到容易處理了,就可以開始將這些元素加入了。 」
而組員之一、聲音設計師Chet進一步認為,從工作坊中認識到,在跨媒介創作時,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如何合作?「還有就是比重的問題,如何拿捏不同媒介的平衡;對我來說,科技只是一種工具,最後都是要服務作品的,創作意念本身,或者作品怎樣呈現,我們應該和不同領域的朋友談論,慢慢找到平衡點。」他說,「究竟科技的比重是多少,我們每人的工作的比重是多少,最後出來才有一個兼顧各媒介的作品。 我覺得很難得,因為今次可以有一個舞者一起合作,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創作上都是想的,但是實質出來的效果會是怎樣呢?今次有一個舞者一起合作,就可以立即試驗,是否真的可行,或者不可行,可以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都可以即場可以處理到。」

「從念到動:舞蹈創科破格交流」成果展演
展演日期:2025年6月11日
展演時間:11:00am-12:30pm
======
謝嘉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