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舞影山海—— 與藍嘉穎談舞蹈影像創作
- momoko91
- 5 days ago
- 6 min read
採訪及撰文:謝嘉豪
香港獨立編舞藍嘉穎於2024年遠赴英國留學,進入倫敦當代舞蹈學院的研究所,主修舞蹈影像(MA Screendance);經過一年密集的課程,完成了碩士學位。於是,她便馬不停蹄地回港,開始新階段的創作。正如藍嘉穎所說:「在海外的這一年吸收了養分和動力,儲了一團溫火、一些使命感,一股動力,回來看看香港的風景。」她接受了《舞蹈手札》的訪談,分享她的留學經驗,以及對舞蹈影像創作的想法。
2D 與 3D的雙線發展: 現場演出/舞蹈影像
根據藍嘉穎的個人簡介所述,十六歲開始學跳舞,並於2010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蹈系,主修當代舞及編舞;畢業後,她一直活躍於舞蹈界,多年來發表過不少作品,較近期的長篇作品包括《重複使用》,該作品首演於2023年,在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由空間大盒首演,其後於韓國高陽 Goyang International Dance Festival、Goyang Street Arts Festival 2024、以及英國倫敦 Resolution Festival 2025 巡演。

除了為現場演出編舞之外,她近年亦醉心於「舞蹈影像」創作,進修碩士課程期間,執導了舞蹈影像作品《 Peak Hour in the House》,獲得不少影展的垂青。
然而,是什麼驅使藍嘉穎由編舞,走進舞蹈影像創作的領域,並且到國外留學呢? 她回想著那個起點說,因為當年「跳格 - 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有一個「一分鐘跳格舞蹈錄像比賽2019」,她想一分鐘而已,試試也無妨。雖然她執導的作品沒有得獎,但她與影像創作人 Wilfred Wong的另一作品《9》獲得「跳格」兩個獎項,分別是「國際舞蹈影像大獎」及「觀眾之選」,並且獲得委約創作下一個舞蹈影像作品,於是創作及製作了《山海流》,這作品更入選法國康城影展的Short Film Corner,而其完整版於2023年12月正式發佈,並於商業影院中放映。與此同時,《9》繼續深受世界各地的影展垂青,更獲西班牙Fiver International Screendance Movement頒發獎項Mencion especial Fiver。
「我的編舞世界主要是為現場表演、舞台,或者環境舞蹈而創作;最初與Wlifred 合作,我自覺自己是以編舞身分與導演合作,但經過了幾個舞蹈影像創作的經驗後,開始覺得自己缺乏影像語言來配合導演的創作,那時我還保持著一種創作現場演出的思考模式⋯⋯後來,想到我應該是時候進修一下,想學習更多東西來為未來創作做準備,」藍嘉穎說;她表示自己偏向喜歡視覺類的東西,在拍攝製作舞蹈影像的經歷中,增加了她對自己的認識,「譬如說,我很享受剪片的過程,發揮了自己控制欲的一面。在排練室,我會找不同方法來傳遞想法給舞者,引導他們去動,但當我對著電腦剪接,面對的是軟件、拍攝的影片、音樂,有很多不同的按鈕,我發現我正在對著屏幕進行編舞。只要我腦海中清晰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直接按下正確的按鈕,那麼我就可以獨自一人編舞,我可以自己營造我想要的節奏;我很喜歡那種近乎控制狂的狀態,我可以為了調控所需要的顏色,而不斷工作多個小時。我對顏色的執著,在製作現場演出的話,未必可以造就,這是創作舞蹈影像與現場演出的分別。雖然兩者的中介都是舞蹈,但我發覺自己在這兩種創作上有著不同的執著。」

舞蹈如何影像?影像如何舞蹈?
關於「舞蹈影像」,一直以來都有各種表述,就連稱謂都各式各樣,Dance video, Dance film, Moving image, Screendance, Dance motion picture ⋯⋯不一而足。藍嘉穎從她的留學過程中,有些新的看法。她說:「我修讀的碩士課程,叫做MA Screendance。我最初見到這個課程時,我在想為什麼會用這個較少人用的名稱。當我初到埗時,我問我的老師是為何要用這個詞,他們說,因為那裡始終是一間舞蹈學院,所以他們想把焦點放在舞蹈上。」藍嘉穎所就讀的學院是London Contemporary Dance School,開辦於1969年,是歐洲地區著名的當代舞蹈學院之一。 「Screendance這個名稱,在國外可能比較多人理解,但在香港暫時不多人認知到。我希望可以慢慢地讓本地觀眾加深認識。」她認為,「 我自己是編舞出身,所以我會傾向專注於從舞蹈出發,想用舞蹈來發掘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而不是走向純技術方向。Camera Movement也是Movement(動作),所以我覺得這就是有趣之處。我很少會從器材上思考動作,器材都是由人操控,例如我拿著一部攝影機,器材的重量會影響我身體重心的移動,所以我特別關注這方面,器材只是基礎,我會把藝術形式的思考,放在身體上。」

經過了多年在舞蹈影像上的探索,以及在海外留學的經驗,藍嘉穎對舞蹈影像/舞蹈電影在香港的發展有一些獨到的想法;她表示,在疫情期間產出了不少記錄舞蹈表演的影片,並透過網路發佈,但嚴格來說,那些影片並不等於是「舞蹈電影」(Dance Film)。藍嘉穎指出:「因為不能作現場演出,大家便拍攝下來,然後用影片的形式讓觀眾看到作品,但其實那些不是舞蹈電影,當我開展了舞蹈電影的探索時,彷彿有一個使命感,我想釐清什麼是舞蹈電影﹖ 影片裡有舞蹈不一定就是舞蹈電影,音樂錄像(MV)就算裡面有跳舞,也不是舞蹈電影⋯⋯」 她進一步認為,「我覺得舞蹈電影,它有一個很具體的建議,讓觀眾思考如何看待身體?如何看待舞蹈?比起劇場的觀眾,作為舞蹈電影的觀眾,他們的(想像)自由可能沒有那麼大,因為舞蹈電影的指示性很強,它透過鏡頭動作帶你看身體,但在劇場裡,觀眾坐下來,你有自由去選擇看(台上的)桌子或椅子,或看我喜歡的演員、舞者,或者我看著整個燈光的變化。這個自由度很多,但和舞蹈電影相比,我作為舞蹈電影的創作人,更需要小心處理,它是2D的呈現,它是一個實在的鏡頭(畫面),而劇場,雖然說是鏡框式, 但它是3D的,所以接收的感應就不同(於影像)。」藍嘉穎覺得,在吸收了許多知識和經驗後,她有一種使命感,推動更多本地觀眾認識舞蹈影像的創作。
文化衝擊與碰撞
留洋學習必定會遇到一些文化差異的事情,藍嘉穎在留英的學習時期,與當地人,以及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學相處,遇過不少文化衝擊。藍嘉穎認為,香港人一向對外國事物的資訊的表觸比較廣泛,但也有一些跨文化的細節未必熟習。「譬如說,我很簡單的說我是Yellow,但我的同學會糾改我說,你不是Yellow,你是Olive,他們對於這些稱謂很謹慎。」這樣的反應讓她深刻感受到文化差異。而在香港,朋友們則更直接,往往不會顧慮這些細微的文化禮儀,「我和同學初認識時,有人會誤以為我的母語是日語,但當我說其實是廣東話時,他們會非常抱歉,不停地說Sorry,好大反應。他們很著重這些禮儀上的細節。我們卻在跨文化禮儀上,比較少認知。」
藍嘉穎也提到,香港的社會相對幸福,對於族群和身份議題的討論較少,這使得面對多元文化的挑戰時,大家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相比之下,外國社會中存在更多種族間的衝突和文化認同的問題,這些都在無形中影響著他們的社會交往方式。例如,在一次談話中,外國朋友會問能否觸摸她所穿的鮮色外套,這反映出他們在接觸上顯得更加有禮貌和尊重。

較早前,藍嘉穎返港,為了她下一個創作而進行公開遴選,報名情況非常踴躍,她收到超過90份報名申請。雖然最終只能篩選二十多位遴選者,但她十分感激所有報名的人士。藍嘉穎覺得香港實在太少公開遴選的安排,相比較在倫敦,幾乎每周都有各式各樣的遴選,這種現象也反映出當地舞蹈生態與香港的差異。「倫敦真的是個國際城市⋯⋯那邊有各種資源,大大小小都有,基本上每星期都可以找到一些Open Call,無論是舞者遴選、藝術家駐場等,他們有很多空間資源,可以支持藝術家做創作⋯⋯所以創作氣的很濃厚,造就很多藝術家想試試做自己的創作。於是每個禮拜都有很多演出,或者階段性展演。」藍嘉穎希望透過這些平台,繼續發展自己的作品。
更多有關藍嘉穎的訪談內容, 歡迎到Podcast節目 《Here4Dance》收聽:
Spotify: Here4Dance
======
藍嘉穎

左撇子、香港獨立編舞。十六歲開始習舞,2010年獲香港演藝學院舞蹈藝術學士學位,主修當代舞及編舞。2023年獲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頒發獎學金,翌年於英國倫敦當代舞蹈學院修讀藝術文學碩士學位,主修舞蹈影像( MA Screendanc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