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偏重敘事 — 淺評《紋島》

左圖:四位舞者分別代表擋土牆下的泥土(黃衣)和擋土牆(藍衣)舞動;編舞:陳旻禧;攝:Hui Hong-nin

右圖:舞者從白布上被戳的洞伸出手來;編舞:陳旻禧;攝:Hui Hong-nin

近年,不少年青編舞傾向在作品中,跟觀眾討論其關心的社會議題,如新晉編舞陳旻禧於CCDC舞蹈中心主辦的「真演出」系列發表的新作《紋島》,希望以舞蹈記錄擋土牆的歷史,回應香港變化。編舞於舞台上想說自己的話固然好,可是,現階段的《紋島》,似乎過於偏重敘事,削弱了舞者的角色,讓她們變得跟舞台上的道具一樣,被用作呈現編舞腦海中的故事,未能見到舞者的身體在台上之力量。

舞者的角色含糊 非人也非物 

約五十分鐘的舞作,分為四個部分,演出開始前,兩位穿黃色背心(代表擋土牆下的泥土),兩位穿灰色背心的女舞者(代表擋土牆),低著頭,面向對方半跪在地上,像是小山丘。序幕開始,四人慢慢站起,一邊伸直手臂,一邊刻意地將手以平均的力氣移動,像秒針般,四人的手臂上下移動,建構三角形的畫面。過程中,四人的眼神沒有焦點,卻時有轉換不同表情(如當舞者想加快動作時,臉上流露緊張),只有動作。筆者猜想黃衣舞者的角色設定,是泥土或混凝土,但舞者在執行動作上還有待進步。例如,有舞者負責抓著另一位舞者的雙臂,推對方跌在同伴身上。可是,本要被推的人又直立原地,不主動把身體重心向對手傾跌,使這個「建造擋土牆的過程」,在表演上有些曖昧模糊。

舞者將布纏在身上奮力拉扯;編舞:陳旻禧;攝:Hui Hong-nin

運用道具的方式 使想像變得扁平

及後,一大塊被戳滿洞的白布(我猜這也是代表擋土牆吧)被架在舞台中央,站在布後的舞者,從各個洞伸出手,筆者認為,由於白布跟觀眾席距離不遠,而布上又沒有特別燈光設計,舞台上的白布只能直白地向觀眾交代「擋土牆」的概念,而非台上營造一個有想像力的空間協助舞者表演。比較有趣的是,有兩位舞者伸手向前衝,把布扯下來,二人將布纏在身上,舞者奮力地拉扯,布的材質看上去不夠彈性,舞者認真地用力,不願留些空間給同伴調整前後。所以,大部分時間,舞台呈現著兩人僵持於一條粗白布的畫面,錯失了用此道具發展其他舞動的可能性。

兩位舞者盡力拉著布的一刻,突然燈暗,其後,幾個穿著黑外套的女孩,將一個黑色木製的三角形空心道具從左舞台推出,三角道具裡有一長髮少女在內,出場時,少女似是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在三角形木頭內敲打,而穿黑外套的舞者,站在外面用力地打了木頭數下。從畫面上猜測,似是一人求救,壞人將呼救的聲音壓回去。這個三角道具外型的虛,加上舞者實在地敲打木頭的聲音,筆者暫未能理解此幕欲表達的概念。

筆者認為,全個《紋島》的演出,敘事發展方向有點零碎,編舞是思維跳躍的人。可是在段落轉換的時間點也是對的。筆者大膽建議,既然今次編舞陳旻禧和四名舞者如此努力,在不同季節都在戶外排練,希望她會在將來也建立屬於其演出的身體力量,那就更好了。

舞者在三角形木頭內敲打;編舞:陳旻禧;攝:Hui Hong-nin

===

Cliff Wong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有時演戲,有時跳舞,有時寫字。

《紋島》

編舞:陳旻禧

評論場次:2019年6月30日 20:00 CCDC舞蹈中心賽馬會舞蹈小劇場

Related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