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30周年轉型:個人到業界的蛻變
- momoko91
- Apr 2
- 7 min read
文:陳志芬
香港舞蹈聯盟(舞盟)所擔當的橋樑角色,不只是在個人層面為編舞或舞蹈工作者增進其藝術實踐;今期藉著訪問香港演藝學院(APA)舞蹈學院院長陳頌瑛教授(Anna)及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舞蹈中心前總監黃建宏(Kevin),了解他們如何透過舞盟發揮自身所長之餘,同時宏觀地回顧及展望舞盟怎樣推動香港舞蹈業界的不同板塊。
採訪、整理及撰稿:陳志芬
與舞盟的關係
每天睜開眼就在舞蹈這個職業當中、認為舞蹈已變成她生活的Anna形容舞盟如家人一般,她笑言自己並非APA出身,但舞盟當時需要普及舞蹈的民間聲音,當時董事會成員亦熱衷舞蹈教育,因此她受邀加入舞盟。自2000年被董事成員推選為「舞盟主席」後,這個平台如家人般陪伴她成長、同行,並推動自己向前進步,漸漸就由接受變為付出,造就今天的自己。
Kevin則分享80、90八、九十年代長大的男生基本上沒有機會學跳舞,而家人對他跳舞也反感,直到入讀大學時,參加舞蹈學會才真正開始接觸舞蹈。雖然並非從小習舞,但他對舞蹈的熱誠毋庸置疑。2008年正式出任CCDC舞蹈中心總監,負責外展及教育,一直致力培育新一代舞蹈藝術家的Kevin 笑言自己的角色像「湊仔」,堅持為舞蹈新生代提供持續發展的機會和資源。CCDC舞蹈中心作為業界的重要持分者,他因此有份代表CCDC出席舞盟會議,希望連結整個業界、討論資源上的分配及開拓機會。

Cover3_編舞新系列
倡議者身份打破「三團一院」1格局
二人認為舞盟一直扮演著倡議者的角色,反思業界欠缺的板塊,甚至在政策上為舞蹈界發聲。關於填補業界空隙,舞盟出版之《舞蹈手札》(《手札》)就是一個好例子,當時出版《手札》的主要目的是,填補香港舞蹈深度評論平台的空缺。至於教育方面,Anna指岀2000年全港藝術教育進行改革,而舞蹈教育是比較弱的一環。當時香港藝術發展局(ADC)委約舞盟進行一項「香港中學舞蹈教育概況」的全面研究,Anna所撰寫的《舞蹈教育新里程指引手冊》於2003年推出,為教育界帶來兩個里程碑:其一,把應用學習(Applied Learning)課程藍本引入高中課程;其二,舞盟聯合APA把這個框架推向教育局,成為現在設有考試的舞蹈教育課程,填補常規舞蹈教育的板塊。
Kevin提起在「舞蹈新鮮人」、「續.舞」之前,舞盟已有一個「起跳」(Springboard Showcase)計劃給職業生涯中期的編舞參與及展示作品。Anna補充,早於近2000年的時候,舞盟創辦了另一個名為「Dance Platform」的平台,專為發掘及培育新進編舞;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LCSD)的支持下,令當時新進編舞的創意得到在台上展示的機會,發展成其後的「編舞・新系列」(Emerging Choreographer Series)。當舞盟推進的先導計劃建立好基礎,其他舞蹈團/機構都開始採用相關範例。Kevin認為香港舞蹈界,尤其編創平台,比起其他藝術範疇已經做得不錯,因為每一個團體都謹守崗位為各自的舞蹈形式,或在不同的範疇貢獻業界,集腋成裘使香港舞蹈藝術家獲得最大益處。因此,舞盟不只是在設立榜樣,同業的發展亦驅使舞盟挑戰極限,帶領業界走向未被發掘的境地。從整體發展來看,舞盟的成長打破了「三團一院」的格局,引入更多獨立藝術家的聲音,亦將業界的聲音帶到世界舞台。
舞盟的轉型
Anna說她在舞盟當主席(2006-2011)的時候正在經歷一個轉型,見證舞盟踏入成熟階段,由社團制轉成ADC三年恆常資助的機構,最終公司化以便日後策劃推進業界發展的項目,個別計劃更獲得資源成為恆常的活動。此外,她解釋「香港舞蹈年獎」除了令獨立舞蹈工作者被看見外,亦引薦在舞蹈界別較有權威的藝術家在「香港舞蹈年獎」及「編舞・新系列」等項目擔任藝術總監角色,聯手打造一個更有效的運作系統。同時,舞盟亦擴闊與世界舞蹈聯盟(WDA)的關係,引入不同的研究及教育網絡。由於WDA與其他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包括世界藝術教育聯盟(WAAE)與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舞盟因此肩負起重要角色,使香港舞蹈業界的聲音和貢獻在國際舞壇上有所展示。

真演出_宣傳海報
業界及個人的轉型
在Anna來說,大約2008至2018年是香港舞蹈業界的黃金十年。當中涉及西九文化區(西九)的成立、梅卓燕擔任ADC舞蹈小組主席、「跳格 — 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2及西九文化區推動舞蹈錄像發展、大館積極推動舞蹈與跨界別的本地製作等。Kevin亦表示本地多個舞團及組織,如東邊舞蹈團、多空間、不加鎖舞踊館、新約舞流、Rhythm & Tempo、TS Crew、香港街舞發展總會等,在各自的舞蹈種類上積極推動創作;而楊春江與香港藝術中心合辦的「開放舞蹈」及近年的「香港比舞」、CCDC的「跳格 — 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還有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LCSD的「舞蹈新鮮人」和「續.舞」系列,以及個別在研究與評論上貢獻的同行,可見業界各方都認為有需要提升香港舞蹈的發展,讓本地舞蹈藝術家走向世界。他倆都認為當時大家的凝聚力十分強,那時候不同崗位的舞蹈工作者也會願意互補與合作。Kevin道出各人都不會只著眼自己眼前的工作,或者只兼顧個別的舞蹈團體,反而大家想朝著一個目標進發,所以那時生態十分多樣化。Anna形容迅速「補位」是因為各人都願意立刻回應,這精神就如舞蹈的流動性。另一方面,黃金時期出外交流的機會比較多,包括在德國杜塞爾多夫(Düsseldorf)的國際舞蹈博覽會(Internationale Tanzmesse NRW),意味著個人層面亦需要與時並進。Anna提到當時有不少培訓,當中包括西九與CCDC舞蹈中心合辦的工作坊,從衣著、談吐方面令舞蹈藝術家能夠展示自己,並自信地在國際知名的製作人及舞蹈團體面前代表香港,並推介自己的作品。她有一段時間與其他舞蹈藝術家在《手札》撰寫「放眼世界」(An Eye on Dance)專欄,鼓勵同行走出去。而Kevin在CCDC舞蹈中心工作的日子,亦帶領過不少中、小型舞團及獨立舞者出外巡演,除了向外推介有潛質的本地作品外,CCDC舞蹈中心亦舉辦支援計劃,提供免費排練場地予獨立舞者排練新作,成為本地舞蹈創作的搖籃。
個人層面的轉型源於業界有更多不同角色的產生。除了修讀傳統藝術行政及文化管理的同業,二人都提到藝術家身兼多職並「光彩轉型 的必須性,使他們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創作,以及跟國際單位進行交涉,因而產生了「artist as producer」、「administrator as producer」等趨勢。
未來的黃金十年
場地設施上,香港將迎來新場館的落成及營運,包括東九文化中心及西九演藝綜合劇場。談到前瞻未來,我們該如何思考舞蹈的定位和意義呢?
Anna認為在後疫情及科技世代來臨,舞蹈界需要來一個大整合。從宏觀而言,她認為就著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開設與成立,業界應思考舞蹈怎樣與文化政策產生對話。而藝術創作的方向,她認為需要更包容、多元融合才能令舞蹈跨越界別、擴闊舞蹈的定義,不論是表演性比較強的舞蹈,還是社區藝術素人帶來的啟發,怎樣用身體產生動作(movement)表達更為重要。Kevin回想在APA授課的時候,他跟學生提出一條問題:對於在香港都市生活的(漢族)人,是甚麼驅使他們學蒙古舞?有人將蒙古舞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學習,也有人將一些民族舞的標誌性動作放進其他創作當中;重點是蒙古舞跟身體及生活之間有甚麼關係。他指2019年鄧樹榮與梅卓燕編導的《舞・雷雨》就是好例子,他亦喜見最近一些香港的印裔朋友在傳統舞蹈上重新創作。Anna提問「為甚麼現今修讀文學需要了解莎士比亞的古典文學?」,除了練習技巧外,她認為如何運用及轉化舞蹈的重點,在於舞者如何理解當中的歷史(脈絡)及文化根源。
訪問最後提到科技跟現實世界的界線變得模糊,Anna覺得現代與傳統的整合變得重要。所謂「包容」並不只局限於跨界別的創作,也許需要重新建構藝術實踐的框架,在編創中納入物體、聲音及非人類等媒介。未來的黃金十年,舞盟將如何帶領更多當代議題與舞蹈藝術的討論,透過舞蹈反思肉體、物質和環境的關係,邁向另一次蛻變和變革?
編註:
1) 「三團一院」:本地業界術語,意指本港三個舞團,包括香港芭蕾舞團、香港舞蹈團、城市當代舞蹈團,以上三個團體均屬於俗稱「九大團」之三(自2007年由前民政事務局直接資助的九個本地藝團);而「一院」則指香港演藝學院。2) 曹誠淵曾提出一些倡議「舞蹈館」的理據,當中提及香港的形象應要包括舞蹈,把舞蹈作為一種表達的成分。其後業界向西九倡議此「舞蹈館」方案的談話紀錄可參見以下連結:https://www.hkdanceyearbook.org/main/dance/chi/article_details.php?id=0-4#
2) 「跳格 — 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Jumping Frames Festival,前名「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於2004年由城市當代舞蹈團創辦,是亞洲最具規模的舞蹈影像盛事。其致力於呈現風格迥異、影像與身體之間的跨媒介展演,更為舞蹈影像開發多元及可能性,探尋新世代形體和影像的全新意涵。(引自:jumpingframes.com)
==========
陳志芬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專業,陳氏後赴英國追求對舞蹈的熱愛,並以優異成績獲得了舞蹈研究碩士學位。
所撰寫的文章發表在眾多平台,包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舞蹈手札》、香港文學評論學會、藝頻、舞訊、立場新聞及獨立媒體等。
陳氏學術研究深入舞踏領域,探索其哲學基礎及療癒潛力。2024年4月及8月分別在東倫敦大學舉辦的學術會議及「與去殖民化共舞」全球舞蹈會議上分享相關研究;於 5月在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舉行舞踏工作坊「體現無形」。
曾於香港舞蹈總會擔任項目經理,管理教育、培訓和外展項目。2019年於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盧偉力博士策展的講座系列「舞蹈三十年」負責研究和項目統籌之工作,擔當了關鍵角色。2021年擔任《窿人。異》監製;2023年主持《舞踏與身體的在地性 – 香港舞踏初探》演前講座。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