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nline Ad_675 pix x 120 pix_edited.jpg

[中] 《「舞」可能:貳 – 黑暗角落》──在黑暗中尋找舞蹈的可能性

文:丘思詠


照片由多空間提供


在1950至60年代的美國,在一片反政府、爭取民權及平權(女性、種族、同志)運動的背景下,有一班舞蹈藝術家在紐約的傑德森紀念教堂(Judson Memorial Church)成立了傑德森舞蹈劇場(Judson Dance Theater),詰問舞蹈的定義,實驗舞蹈的可能性,成為後人熟知的「後現代舞蹈」(post-modern dance)。1999年,香港的多空間舞團製作了同樣追問舞蹈及劇場更多可能性的《「舞」可能!?》,背景是香港在九七回離後社會不安的狀態。


這個作品後來發展成為《「舞」可能!?》系列,繼續探索舞蹈本質及生命的作品。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他們重演了系列壹至叁(1999 - 2001)的作品。


《「舞」可能!?:貳 - 黑暗角落》源於對舞蹈在暗黑中演出的可能性,亦表達了兩位藝術家(馬才和和嚴明然) 在個人及舞團所經歷的黑暗過去(住房面臨清拆及舞團資助被切斷)。


在舞作開始之前,觀眾被引領經歷一道全黑的通道,讓他們先感受「舞」在黑暗裡的感覺,亦為舞作點題。舞作結構清晰,分兩大部份。第一部分探索在黑暗中「舞」動的可能性,及在思考一般以視覺去看的舞蹈,在不能看見的情況下還怎能去欣賞、怎樣去「看」。


兩位舞者洪俊樂及馬汶萱在光與暗的邊界中舞動時,被看見與不被看見的部分改變了身體的形態及動作的意義,增加了觀賞的趣味。當他們在全黑的劇場中舞動時,圍在四周的觀眾只聽到舞者的呼吸聲及感受到他們流動的身影。這最初兩個段落有效地讓觀眾重新審視「觀」舞的可能性,但當後兩段加入歌聲及文本的朗讀時,卻把原來帶來多元想像的抽象氛圍拉回到一些熟識的具象思考上。


間場由大提琴家曾鳳現場所演奏的巴赫《G大調第一號組曲》雖然交代了整個舞作的創作起點,卻因曲目的熟知程度又一次把觀眾拉回現實世界及令換場的技術安排變得太明顯。


創作者(馬和嚴)在第二部份把巴赫曲目所發展出來的舞蹈動作以舞團的「有機形體及轉化訓練系統」創作方法(將一個媒體的創作化作其他媒體的創作),轉換至其他藝術創作及表達(陶泥、繪畫、水彩及文字),並與舞者共舞。這些在馬才和的演後分享變得清晰,但在了解之前似乎在作品的脈絡中失了舞蹈本質探討的焦點。


多空間選擇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把作品重演,正值亦是社會形勢(本地及國際)非常嚴峻的時期,好像正好以作品再回應今時今日的情況:在作品末段,局中人能否走出黑暗,重見光明?見證他們的觀眾又是否只能在框架中窺探舞者所能爭取到的自由,自己卻還身處於框框內的空間?


後現代舞蹈,當年產生於紛擾的年代;今次同樣處於巨變的時代,特別在因疫情而改變的表現藝術呈現方式之時,又能否為舞蹈帶來另一範式轉移?



==

丘思詠

自由身舞蹈工作者,專注於舞蹈教育、研究及寫作。她先後於紐約大學舞蹈系及香港大學文學系完成她的藝術碩士及文碩士。她現為香港教育大學舞蹈學科的客席講師。



《「舞」可能!? - 壹、貳、叁 》經典重現

多空間

構思/導演/編舞/設計/監製:馬才和、嚴明然


評論場次:2021年6月23日 20:00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Dance Journal - Side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LOVETRAIN2020.png
Dance Journal - Top Banner_Symphony of New Worlds.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