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共融藝術的現況和進路

Updated: Jul 14

文:鄭慧君C+


社會本來是一體,因著政策或特定需要才把人群分類,按年齡、性別、種族、身體特質而區分。若果以上不同背景人士在公園散步,一般人不會刻意說這個公園「共融」。但若然他們在一個活動共舞,大概這會被稱為共融舞蹈活動。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分別? 當社會把人們分類後再湊合起來,便會被稱作「共融」。如果「自然而然」混起來,就是日常,不用刻意提「共融」;但現時社會卻常以「共融」為口號,反映了群體之間仍有融合的空間。


筆者於2025年3月份出席了由無限亮主辦的國際研討會,會議主題是「創新與共融在亞洲城市的轉型力量」,會議期間亦跟部份海外舞者和策展人的對談,以及欣賞了該節的一些演出節目。本文整理了筆者由該研討會和與藝術家、策展人對談後的延伸想法和對香港共融藝術現況的觀察。


「無限亮」國際研討會之現場實況 / 照片由 無限亮 No Limits 提供
「無限亮」國際研討會之現場實況 / 照片由 無限亮 No Limits 提供

共融藝術的障礙

在無限亮國際研討會中,聽到來自澳洲的「墨爾本藝穗節」(Melbourne Fringe Festival)文化平等顧問嘉露蓮.鮑迪(Caroline Bowditch)和北京「身身不息文化交流中心」及「星空藝術節」創辦人葛慧超所分享對共融藝術發展的觀察,筆者綜合了一些共通點,來與香港現況比對一下。


健全主義(Ableism):以健全身體(Abled body)的角度去制定標準、區分優次,忽視受障(殘疾人士)的需要,判斷有障礙是「缺陷」而不是「差異」。這個角度便很容易做成高低地位,把共融藝術看為次一等。

社會態度:大眾傾向過度聚焦在藝術家的殘疾(徵象)上。如果舞者是受障人士,不把焦點落在「有障礙也可跳舞」已不錯 ; 不然便是讚嘆跨越了障礙有這麼出色的表現很厲害,最後成了勵志故事。


通達配套:聾人欣賞演出需要手語傳譯或劇場視形傳譯 ; 視障人士欣賞演出需要口述影像,如有觸感導賞、點字或放大版場刊會更好 ;輪椅使用者除了需要無障礙通道還要真正的無障礙洗手間,而不是成為「清潔用品的貨倉」。無限亮節目趙紅程《請問最近的無障礙廁所在哪裏?》[1]便呈現了這個情況。本地具備通達配套的演出製作實在有限。


政府政策、財政限制:葛慧超分享時表示,在北京有優秀的藝術項目,但沒有系統性的發展。個別的項目雖然很多,但一直沒辦法成為平台。而現時香港的藝術資助主要以項目形式審批,資源的多寡,取決於申請是否成功。以舞蹈為例,機構或舞者們可開辦收費課程增加收入,但共融舞蹈相對較少舞蹈愛好者參與,受障人士也較多是基層人士,故自付盈虧的營運模式對共融舞蹈幫助不大。缺乏資源對一般藝術工作者是障礙,對受障藝術家影響更甚。


受障人士缺乏展現的機會和環境:受障人士對藝術縱有熱忱,但缺乏教育、資源和實踐的機會。試問受障人士有多少機會參與藝術創作、製作、決策? 常言道 :「我們的事不能沒我們參與」(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2]。在香港,受障人士於共融舞蹈的參與上以擔任舞者為主。有受障人士擔任編舞或製作人嗎? 他們在藝術決策上有參與的份兒嗎? 他們是沒有興趣還是缺乏機會? 筆者工作的機構由受障人士創立,台前幕後也有受障人士參與。當年創辦人曾因殘疾為由而被婉拒修讀藝術教育課程,幸好後來獲另一院校取錄。從興趣到成為藝術工作者是需要機會的,也需要一個無歧視、通達、共融的藝術創作和培育環境。


受障藝術家怎麼說

歐洲舞者克萊兒•康寧漢(Claire Cunningham) 應無限亮邀請來港演出,也作為國際研討會的演講嘉賓、工作坊導師。自14歲起以拐杖為伴的克萊兒自稱為受障藝術家 (Disabled artist)。她表示身體的障礙是她的一部份,她的藝術取向的確受其殘障所影響,她亦希望「受障」(Disabled)一詞會被看見。


ree

與會嘉賓分享經驗,左起:嘉露蓮•鮑迪 / 墨爾本藝穗節文化平等顧問(澳洲)、

克萊兒•康寧漢編舞家及舞者(蘇格蘭)/ 照片由 無限亮 No Limits 提供


她曾遇過一些舞蹈導師,對於舞者時常低頭望地,認為是不恰當的,但對她來說拐杖是身體的延伸,舞動時低頭眼看拐杖落點是自然和需要的。後來克萊兒遇上讓她多接觸地面動作的導師,她也獲啟發創作出屬於自己可以低頭的舞蹈,亦運用拐杖創造不同的舞動方式,把限制轉化為她的創作特色。受障人士雖面對障礙,但在夾縫中擠出來的變通和創意,往往成為該藝術家的特色。受障人士藝術 (Disability art)其實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看克萊兒的《夬兒行》(Songs of the Wayfarer by Claire Cunningham,無限亮主辦,2025年3月7-9日於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演出),從作品名字的身份認同、以拐杖在觀眾席上帶觀眾攀山看風景,已看到她以其殘疾作藝術處理的高度。


共融藝術在香港的進路

共融藝術既講求融合的精神,亦關注藝術的要求。筆者從以上觀察與交流中,嘗試建議一些意見,希望本地的共融藝術持份者能同行並進。


藝術通達的資源配套 : 對視障人士來說,沒有口述影像的舞蹈演出,如同是在「聽音樂」。很多製作資源緊拙,要再撥出資源做藝術通達可能有心無力。現時申請香港藝術發展局的項目資助,可以同步申請「場地資助計劃」,將來可有條件增設「藝術通達資助計劃」嗎? 另外,政府的藝術資助項目,例如康文署的「社區文化大使計劃」[3],可否給申請藝團某個百份比的額外資源作為藝術通達資助呢? 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確認殘疾人有平等參與文化生活的權利,香港作為締約國城市,也應配合殘疾人權利的實踐。希望政府起示範作用支持藝術通達亦理行公約責任。


支援受障藝術家 : 資助多為短時限項目,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內讓藝術種籽發芽呢? 培訓和師友計劃(Mentorship)可能是一種方向。筆者曾獲香港展能藝術會邀請擔任 《藝無疆》藝術指導(舞蹈),主辦單位為入選的團隊配對藝術指導,以不同角度交流和同行,或可豐富創作的可能性。今年無限亮(2025)有先導計劃邀請英國坎多克舞蹈團(Candoco Dance Company)為本地導師提供培訓,再伙拍本地不同能力人士群體展演。這培訓是個好開始,將來可否公開讓受障藝術家申請演出,無限亮在創作過程中提供培訓、師友和技術支援? 除了見到外地受障藝術家獲邀來港在舞台上發光發亮,也希望讓本地的受障藝術家令本地的土壤茁壯成長。


「無限亮」先導計劃 - 導師培訓課程 / 照片由 無限亮 No Limits 提供
「無限亮」先導計劃 - 導師培訓課程 / 照片由 無限亮 No Limits 提供

藝術教育機構培訓 : 在一次跟嘉露蓮(Caroline)和克萊兒(Claire)的對談活動中,嘉露蓮提及如機構聘有受障人士,團隊本身的相處合作已成為共融的基礎,讓大家互相了解。機構可能也不想把受障人士拒諸門外,只是沒有相關經驗去為受障人士提供培訓。克萊兒亦提及如有受障人士當導師,或可以由客席講師的安排開始,那會較容易開始共融的學習和交流。若有受障舞者授課分享創作經歷、 策展人分享策劃共融舞蹈活動的經驗,這些也是培訓共融舞蹈的發展機會。

藝術工作者的創作考慮 : 作為編舞,當計劃一個演出時,想想如果觀眾當中有視障、聽障人士或其他不同障別人士,可以如何欣賞作品? 作為舞蹈老師,如以上受障人士走入教室你會如何授課? 另一方面找受障藝術家合作,或可讓創作有不同的維度。


「無限亮」國際研討會之現場實況 / 照片由 無限亮 No Limits 提供
「無限亮」國際研討會之現場實況 / 照片由 無限亮 No Limits 提供

大眾觀念的再學習 : 嘉露蓮在研討會中提出「再/反學習」(Unlearning)。社會固有想法限制了對受障人士和其創作的想像。不知為何公眾認為受障人士藝術要不很了不起,要不就覺得很「社會福利」,水平較遜色。嘉露蓮有提到藝術有促進社會再學習和帶來改變的能力。透過多一點合作、多一點在舞台上呈現,來讓觀眾打破固有的框框。觀眾若欣賞共融演出,也請多在社交媒體和朋友間分享,相信口碑會讓更多人嘗試去了解和欣賞。


「共融藝術」不是一個人能成就的事,需要更多人參與。願一天共融藝術能成為常態而社會不再需要刻意標榜「共融」。如聖雄甘地名言,由持份者「成就你自己所想見的改變」(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

鄭慧君C+


DanceAbility®舞動所能認證深造導師、社工。因傷患而思考身體有障礙人士如何享受舞蹈,及後於奧地利及美國進修共融舞蹈方法。跟後天失明的戲劇教育工作者丈夫逗點成立【藝造人才】,為受障人士提供藝術平台及工作機會。曾為香港藝術節、康文署等社區節目擔任統籌。 scarlettecheng.wixsite.com/dance


[1]《請問最近的無障礙廁所在哪裏?》:「瘋樓閣」首部原創作品,獨腳戲《請問最近的無障礙廁所在哪裏?》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由中國網紅、全職博主趙紅程本人跨界演出。資料來源:https://www.nolimits.hk/zh-hant/programmes/be-seen-zhao-hongcheng/programme (編者按)

[2]: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 :是經典的政治格言,據考,起源於十四世紀的中歐地區。在近代,常被弱勢社群爭取平權時所引用。(編者按)

[3]「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觀眾拓展辦事處資助,詳情請瀏覽:https://www.abo.gov.hk/tc/scheme/cca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