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我動。我見。我自在- 「暮齡自在」舞蹈教育計劃的藝行功課
- momoko91
- Jul 10
- 5 min read
文:何應豐
編者按:本文作者為資深劇場藝術家及文化評論人,作者以其獨特視野和經驗,以宏觀角度審視「暮齡自在」舞蹈教育計劃,並以其風格化的文筆,書寫對該計劃的觀察。因應作者要求,此文章以原文版本刊載。

舞蹈 X 文字 -《日月圓舞》| 編舞:羅思朗 Sarah Lo | 藝術家 (文字):俞若玫 Cally Yu
參演機構 :香港聖公會西環長者綜合服務中心 Hong Kong Sheng Kung Hui Western District Elderly Community Centre
攝:CKY (照片由 新約舞流 提供)
新約舞流繼2019-2022 年舉辦的「音語來回」舞蹈教育計劃,延伸至「暮齡自在」的三年舞蹈教育計劃,以舞蹈為骨幹,同時邀請不同背景的藝術工作者一起共建行動平台,聚焦和「暮齡人士」合作,構築「共融的藝術」。當中由策展、執行到體現整個計劃的旅程,講究多重多邊多向度的合成運動,殊不簡單。我曾參與2019-2022 年的「音語來回」計劃,這次以觀察員身分參與「暮齡自在」的龐大工程,不是三言兩語可說清楚的事!「暮齡自在」舞蹈教育計劃,一直覺得它本質是具思考性和挑戰性的藝文項目。只是,「暮齡」的標題,又似存在給「社會(管理)概念」同化了的印象,默默在策展人、營運者、執行者(包括藝術工作者及共處舞蹈員)、協作夥伴機構和參與計劃的長者之間,構成著多重必須持續摸索的運作關係,其中模式,如何理解共融精神上的協作與混成,背後可能存在片片文化假設或不同藝行價值的錯配,當中需要釐清重重行動疑點:
一、如何理解社會上普遍認知(或假想)的「暮齡人士」?背後是否意味著一種把生命個體納入「族群式」的「系統方案」,進行政策化、規劃化的「社群活動」?
二、「暮齡」和「自在」 的連鎖,是否存在著一種「不自由」或「無法自在」的假設?從文化硏究角度看,這「現象」是如何被製造的?
三、因何「暮齡人士」需要一個「舞蹈教育計劃」?「教/育」是否意味著一個不(可能)對等的「施/受」關係?
四、假如因有「感」而「動」,在拆解二者間持續對流著的情志過程中,如何穿越身體因邁進「暮齡」(可能只是某種附加的價值判斷)而出現對存在文化的不尋常「覺/知」障礙?
誠然,上面四重提問有它不完整和偏頗的設定。我只是試圖藉此拆開執行如此計劃背後每每同時要面對的存在文化迷思,一不小心,便可能被某種管理方式支配著許多行動的設計和執行方法,不但未能仔細孕育箇中文化藝行的深度,更容易重複一再植入了很多「慣性思維」和「語言方式」,將「暮齡人士」看待成「服務對象」。在任何可能被捲入「規劃化」、「模式化」或是「概念化」的迷洞下,如何教公眾以至資助單位不要罔顧了藝行者守持的人文精神和同理意識,恐怕是其中不斷要長期共同自省和平衡的文化建築功夫⋯⋯我動,我見,我自在!回到生命本體,如何共同(對,是共同)借藝術平台作為行動窗口,探討「存在」的「文化事實」,於「本然生態」間,重新細味深值體恤、理解、感悟和叩應的「人文風景」:每一個人如一座山,微觀、大觀甚至綜觀其中神奇,或許才明白「自/在」的本然真緻!這應是計劃的核心功德!

如是般,所有參與者為什麼要「起舞」?是什麼又教大家「想動起來」?背後的「生命故事」,或許才是要「舞/動」的核心支柱!否則,一切都會墮入形式化、格局化、規範化、服務化的「教化活動」,失去了藝行本質上必須擁持著的探索精神。或許,這是我們每一位藝行人(包括行政夥伴)總會經過的事!循日復日的經驗,自省自覺間,便各自都逐步建立到點點心思和眼界!這正是新約舞流要用上五年(或許更長)時間去探討的事!在「即食麵」和「數據中心」的文化浪潮混淆下,如何堅持深耕細作,讓社群深化認知生活背後可同時容納的故事和詩意,正是當今社會要重新學習擁抱的人文功課!
或許,我們太迷信「教育」(較慾)的神奇,忘記了每一個人本身存有的龐大文化及宇宙資源,要觸及所「感」才有所「覺」!「動」之所以,因「見」而發「力」,才能感悟「若重若輕」間生活意識的流動版圖,借藝行重塑其中片段,從中再學問,再學會起動生命的好奇和探知的情趣,相信是參與計劃的藝術工作者的重要心思。三年,是一個旅程!走上了五年,應略有心得⋯⋯在處處強調「管理」和「可量度」的社會文化意識下,如何跨過門檻,回到根本,是藝行過程中行動者不斷要自我提醒的點子!儘管有許多所謂「客觀事實」,當中或許存在無法改變或釐清的「外圍環流」,包括資助單位的運作生態、協作社福機構的行事方式、經濟和環境條件的局限等等,它們都是存在的事實。但是,假如將這一切看成「只是起點而不是終點」的態度去看待每一件事,之間必定有值得跨過的大小門檻,借計劃打開長期可能重複被製造出來的文化習性,從中提供「另外出囗」,達至可共贏的新局面!(儘管每次只是前進一點點而已又何妨⋯⋯)
跨過,不代表反抗!跨,必須首先看到「門/檻」背後被建築的源起;過,必須架設導航儀,伸張門框,大觀其「咼」之所以然!於藝行而言,如何安頓「自/在」,或許是先抉的功課。從觀念上,似乎要正視上面的四重多邊的問題,更必須裝備一些基本條件和行動意志,才能有效理解計劃行動原點。一切前設的「藝術範式」,只是跳板,不是行動核心!所以,假如能因此教我們重視每一層問題,從中一起再檢討今日社會中容易被粗疏管理去了的文化現象,相信會打開點點行觀生命的玄機,當中可持續叩應當下的藝行力量,正是借生命撞擊生命,拉開嚴重染了色的文化帷幔,重新觸碰「可動人」的、「沒有忘記」的、「仍滋養著」的、「充滿矛盾」的、「可重新對焦」的、「可一再翻閱」的以至「可一再細味和重置」等等的「人文風景」!新約舞流的深耕計劃,讓藝術穿梭人間,冀望能提煉出點點可以共融互動的自在景觀!

舞蹈 X 音樂 -《未來的回聲》| 編舞:梁芷茵 Cherry Leung | 藝術家 (音樂):朱曉芳 Priscila Chu
參演機構 :香港基督教培道聯愛會 莊重文敬老中心 Hong Kong Christian Mutual Improvement Society Chuang Chung Wen Centre for the Elderly
攝:CKY(照片由 新約舞流 提供)
======
何應豐
駐場藝術家、聯合策展人 . 何應豐 香港出生。 聞說祖籍南海,但從未踏足父輩的家鄉。 中小學在香港唸書,接受殖民教育,天資有限,中英文底子也不好。 唯愛詩歌、影聲、意象和空間延伸觀照世界的可能。
The project “I Move. I See. I Am Free” beautifully shows how dance and artistic practice can empower individuals, especially in later stages of life, to express emotions and find freedom. This idea of balance and clarity connects well with academic life too. For UK students, Academic Editing Help Service is highly valuable as it refines work and ensures quality. When I faced tight deadlines for my university assignments, I turned to Academic Editors, and their Clinical research paper editing service really helped me submit polished, timely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