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ENG]促進亞洲舞蹈跨文化合作及理解 雲門《半身相》作為案例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Collabo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Asian
AND+嘗試連接亞洲不同地區的藝術家和製作人,發展跨文化的舞蹈實驗,不同文化背景的編舞家如何切入對方的創作世界,又如何向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展現其作品?AND+ tries linking up artists and producers from different areas
[中] [ENG]思考劇場構作的關鍵 -記舞蹈劇場構作工作坊 Contemplating Dramaturgy – Dramaturgy and Beyond
「劇場指導」(Dramaturg)這一個崗位的出現,其實並非新鮮事,早於十八世紀,德國戲劇家及評論人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便已經透過撰寫及出版《漢堡劇評》,提出這個獨立於編劇、導演或舞台設計以外的專業範疇之重要性。不過,對於
[中] 蜜柑色的芭蕾旅程 —香港芭蕾舞團「芭蕾新紀元」專題座談會側寫
夏日初至的六月,蜜柑色的陽光映照下,來到文化中心參加了香港芭蕾舞團主辦的「芭蕾新紀元」專題座談會。作為「當代芭蕾加料節目」(Ballet PLUS+)最重磅的環節,這場座談會的舉辦地點卻出人意料地沒有選在更為「正式」的場地,而是設在文化中心大劇院外的公共空間,原來這是香港芭蕾舞團
[中] 答客難.莫嫣
編按:編舞莫嫣即將於今年九月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舞蹈新鮮人」中上演作品《Moha》。在創作期間,戲劇構作董言就以「甚麼是溝通」、「甚麼是舞蹈」為主題與莫嫣進行了一次訪談。以下為二人的對話內容,並以此作為創作過程的一些記錄。
[中] 假如紫玉舞動成煙 —預覽香港舞蹈團《紫玉成煙》
每對情侣都有定情信物,每齣舞台劇都起碼有一個物件作為舞台符碼。貫穿唐滌生所改編的《紫釵記》,就是小小一枝紫玉釵,卻構成充滿矛盾和張力的象徵:本身「上有雙喜、下有紅繩絲絲纏」的形態象徵定情連結,「紫玉燕珠釵千金買來」成為權貴借勢壓人的工具,構成人人難逃的命運播弄,李益偏利用它來「吞
[中] [ENG]《舞蹈手札》的早期作者群象 Writers of dance journal/hk in the Early Years
上期我們回顧了《舞蹈手札》誕生的背景,以及於草創階段的一些高低起跌,今期我們就會把焦點從早期的編輯,慢慢轉移到另一班同樣不可或缺,而且勞苦功高的朋友們——作者和評論人身上。
In the last issue, we reviewed the birth of dance jo
[中][ENG] 細說《舞蹈手札》的緣起與早期發展 dance journal/hk: From the Top
不經不覺,《舞蹈手札》已經在香港扎根二十年。從最初僅以黑白影印的方式製作,到今天全彩色印製,還設網上版和延伸錄像,都在歷經不少改變。到底這本今天已成本地舞蹈界廣泛認同的專門刊物,是如何走過這一段廿載長路,當中又有幾多鮮為人知的背後故事呢?這一切就不得不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舞蹈生態說
[中]給兒童看的當代舞蹈:「你看到了甚麼?」—專訪荷蘭專業舞團 de Stilte
如何為兒童製作高水準的藝術演出及藝術教育節目,一直是我關心的事情。去年11月初,我有幸到荷蘭一個打正旗號「dance forchildren」的當代舞蹈團 de Stilte 參與其展演日 (presentation day),看了三場正式演出及兩場工作坊展演,也訪問了舞團的藝術
[中] 亞洲舞蹈界組成新網絡 以舞蹈家需要為本 提升亞洲業界地位
AND+的意念源自去年於香港舉行的製作人網絡會議及論壇。與會的舞蹈製作人來自亞洲多個地區,會議中他們提出成立一個亞洲舞蹈網絡的是否可行。
[中][ENG]「他們,不是一個」,與差異共存-記Xavier Le Roy 工作坊 “They are not one” and coexistence with differences- not
今天展覽跟表演藝術分野模糊,跨界合作,早是尋常,美術館或商業畫廊不時成為舞蹈展演及行為藝術的實驗場域,但如何不只是一場耍弄剪貼魔法的奇觀?對舞者來說,沒有四牆所限,有何新意?我更好奇的是,舞蹈作品的公共性及劇場性,當觀演時間和空間在本質上都有變異時,可以跟觀者建立更有趣的關係嗎?